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绪论第7-12页
    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2 研究意义第8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8-9页
        1.3.1 研究思路第8-9页
        1.3.2 研究方法第9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9-11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5 创新之处第11-12页
2 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第12-16页
    2.1 协同育人概念解读第12页
    2.2 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第12-15页
        2.2.1 马克思的合力论第12-13页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13-14页
        2.2.3 系统论第14-15页
    2.3 高校形成协同育人模式的影响因素第15-16页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育人工作现状分析第16-29页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第16-18页
        3.1.1 研究对象第16-17页
        3.1.2 调查问卷第17页
        3.1.3 问卷发放与回收第17页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17-18页
    3.2 调查结果与简要分析第18-29页
        3.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育人工作的现状第18-21页
        3.2.2 辅导员育人工作的现状第21-25页
        3.2.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需求现状第25-29页
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29-34页
    4.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第29-32页
        4.1.1. 育人目标尚未形成合力第29-30页
        4.1.2 育人内容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30-31页
        4.1.3. 育人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第31-32页
    4.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问题的成因第32-34页
        4.2.1 协同育人制度不明确第32页
        4.2.2 协同育人平台不健全第32-33页
        4.2.3 协同育人意识不强第33-34页
5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第34-40页
    5.1 明确协同育人相关制度第34-36页
        5.1.1 选聘制度要具有前瞻性第34-35页
        5.1.2 成立校级中枢协同机构第35页
        5.1.3 通过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第35-36页
    5.2 搭建协同育人的平台第36-37页
        5.2.1 搭建科研合作平台第36页
        5.2.2 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第36-37页
        5.2.3 搭建协同育人信息网络平台第37页
    5.3 提升协同育人意识第37-40页
        5.3.1 加强督查工作第38页
        5.3.2 优化评估体系第38页
        5.3.3 注重激励引导第38-40页
附录1第40-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后记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研究--基于东北财经大学学生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西安民办SY学院教师激励与约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