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60页 |
1.1 引言 | 第17-18页 |
1.2 金属混价系统 | 第18-19页 |
1.3 双金属混价体系相关理论 | 第19-26页 |
1.3.1 混价系统的分类 | 第19页 |
1.3.2 电荷转移理论 | 第19-20页 |
1.3.3 Marcus-Hush理论(Two-State Model) | 第20-24页 |
1.3.4 三态模型理论(Three-State Model) | 第24-26页 |
1.4 影响混价金属配合物电荷离域的主要因素 | 第26-29页 |
1.4.1 桥链配体的作用:结构和电性考虑 | 第26-27页 |
1.4.2 有效的电子转移距离:斯塔克效应光谱 | 第27页 |
1.4.3 溶剂重组能贡献 | 第27-28页 |
1.4.4 结构和环境对还原不对称贡献 | 第28页 |
1.4.5 自旋轨道耦合贡献 | 第28-29页 |
1.5 混价金属配合物电子性质的研究方法 | 第29-37页 |
1.5.1 电化学法 | 第30-31页 |
1.5.2 红外及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电化学法 | 第31-33页 |
1.5.3 电子顺磁共振光谱法 | 第33-34页 |
1.5.4 密度泛函理论(DFT)及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 | 第34-37页 |
1.6 传统与非传统混价化合物的比较及其实例 | 第37-45页 |
1.6.1 传统混价化合物实例 | 第37-40页 |
1.6.2 非传统混价配合物实例 | 第40-45页 |
1.7 多环芳烃及硫杂芳烃化合物 | 第45-47页 |
1.8 立题思想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第二章:蒽桥联的双金属钌乙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 第60-97页 |
2.1 前言 | 第60-6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1-68页 |
2.2.1 合成路线 | 第61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2.2.3 实验部分 | 第62-6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8-93页 |
2.3.1 化合物的合成 | 第68页 |
2.3.2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 | 第68-74页 |
2.3.3 紫外可见吸收及荧光光谱,电化学,红外光谱电化学,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电化学,理论计算及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研究 | 第74-9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三章 并苯桥联的双金属钉乙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 第97-133页 |
3.1 前言 | 第9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97-103页 |
3.2.1 合成路线 | 第97-99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99页 |
3.2.3 实验部分 | 第99-10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28页 |
3.3.1 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3-104页 |
3.3.2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 | 第104-112页 |
3.3.3 电化学,红外光谱电化学,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电化学,理论计算及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研究 | 第112-1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第四章 苯并二噻吩异构体桥联的双金属钉炔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 第133-169页 |
4.1 前言 | 第133-13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34-139页 |
4.2.1 合成路线 | 第134-136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36页 |
4.2.3 实验部分 | 第136-13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64页 |
4.3.1 化合物的合成 | 第139页 |
4.3.2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 | 第139-146页 |
4.3.3 电化学,红外光谱电化学,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电化学,理论计算及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研究 | 第146-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69页 |
第五章 含不同金属端基及不同电性桥链配体的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 第169-208页 |
5.1 前言 | 第169-17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70-176页 |
5.2.1 合成路线 | 第170-171页 |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71页 |
5.2.3 实验部分 | 第171-17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76-204页 |
5.3.1 化合物的合成 | 第176-177页 |
5.3.2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 | 第177-184页 |
5.3.3 电化学,红外光谱电化学,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电化学及理论计算研究 | 第184-2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204-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08页 |
第六章 寡聚噻吩及噻吩稠和的多环芳烃桥联的双金属钌炔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 第208-253页 |
6.1 前言 | 第208-209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209-215页 |
6.2.1 合成路线 | 第209-210页 |
6.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10-211页 |
6.2.3 实验部分 | 第211-21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215-247页 |
6.3.1 化合物的合成 | 第215页 |
6.3.2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 | 第215-224页 |
6.3.3 电化学,红外光谱电化学,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电化学,理论计算及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研究 | 第224-24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47-249页 |
参考文献 | 第249-253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253-25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253-258页 |
7.2 展望 | 第258-25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59-261页 |
致谢 | 第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