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来源和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课题的确立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2.1 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的范围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旅游剧场的发展及观演心理对观演空间的需求 | 第21-43页 |
2.1 旅游剧场的概况 | 第21-29页 |
2.1.1 旅游剧场产业的优势 | 第21-22页 |
2.1.2 旅游剧场发展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1.3 旅游剧场的分类 | 第23-28页 |
2.1.4 旅游剧场及其表演特点概述 | 第28-29页 |
2.2 国内旅游剧场发展史 | 第29-33页 |
2.2.1 中国古代旅游剧场 | 第29-31页 |
2.2.2 现代旅游剧场的发展 | 第31-33页 |
2.3 国外旅游剧场发展史 | 第33-35页 |
2.4 旅游子剧场使用者分析 | 第35-36页 |
2.4.1 演员 | 第35-36页 |
2.4.2 动物 | 第36页 |
2.4.3 游客 | 第36页 |
2.4.4 其他 | 第36页 |
2.5 观演心理与观演空间 | 第36-41页 |
2.5.1 游客的需求 | 第36-37页 |
2.5.2 针对游客需求的旅游场所构建 | 第37-39页 |
2.5.3 观演活动与观演心理 | 第39页 |
2.5.4 距离与观演心理 | 第39-40页 |
2.5.5 旅游心理与观演空间设计 | 第40-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观与演的互动与交融-旅游剧场观演空间实例分析 | 第43-64页 |
3.1 华侨城大剧院 | 第43-49页 |
3.1.1 舞台设计 | 第43-44页 |
3.1.2 观众厅设计 | 第44-45页 |
3.1.3 室内主题性设计 | 第45页 |
3.1.4 水的运用 | 第45-46页 |
3.1.5 多媒体 | 第46-47页 |
3.1.6 声学设计 | 第47页 |
3.1.7 观演空间的延伸 | 第47-48页 |
3.1.8 总结 | 第48-49页 |
3.2 丽江千古情大剧院 | 第49-54页 |
3.2.1 舞台设计 | 第49-51页 |
3.2.2 水的运用 | 第51-52页 |
3.2.3 观演空间的延伸 | 第52-53页 |
3.2.4 技术处理 | 第53页 |
3.2.5 总结 | 第53-54页 |
3.3 “又见”系列大剧院-沙瓦剧院 | 第54-60页 |
3.3.1 造型设计 | 第54页 |
3.3.2 功能组织 | 第54-56页 |
3.3.3 动态的观演关系 | 第56-57页 |
3.3.4 观演空间的设计 | 第57-59页 |
3.3.5 总结 | 第59-60页 |
3.4 汉秀剧场 | 第60-63页 |
3.4.1 建筑概况 | 第60页 |
3.4.2 舞台设计 | 第60-61页 |
3.4.3 可变式观众厅 | 第61-62页 |
3.4.4 水舞表演 | 第62页 |
3.4.5 舞台技术 | 第62-63页 |
3.4.6 总结 | 第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观与演的互动与交融-旅游剧场观演空间设计策略 | 第64-94页 |
4.1 观与演的互动与交融-旅游剧场观演空间分析 | 第64-65页 |
4.1.1 旅游剧场观演空间设计 | 第64-65页 |
4.1.2 观与演的互动与交融-旅游剧场观演空间评价 | 第65页 |
4.2 舞台形式选型 | 第65-72页 |
4.2.1 镜框式舞台 | 第66-67页 |
4.2.2 伸出式舞台 | 第67-69页 |
4.2.3 中心式舞台 | 第69-70页 |
4.2.4 尽端式舞台 | 第70-71页 |
4.2.5 环绕式舞台 | 第71-72页 |
4.3 观与演的可变性设计 | 第72-75页 |
4.4 动态化的观演关系设计 | 第75-77页 |
4.5 多元化的观演行为和观演关系 | 第77-82页 |
4.5.1 俯视 | 第78页 |
4.5.2 仰视/环视 | 第78-80页 |
4.5.3 平视 | 第80页 |
4.5.4 窥视 | 第80-82页 |
4.6 情景营造的设计要素 | 第82-92页 |
4.6.1 主题性观演氛围的营造 | 第82-85页 |
4.6.2 观演空间的延伸 | 第85-88页 |
4.6.3 水的运用 | 第88-89页 |
4.6.4 舞台技术的运用 | 第89-91页 |
4.6.5 声光电系统的特殊设计 | 第91-92页 |
4.6.6 气味的空间 | 第92页 |
4.6.7 适应性的考虑 | 第9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5.观与演的互动与交融-白鹿仓大剧院观演空间方案设计 | 第94-127页 |
5.1 白鹿仓民俗景区项目慨述 | 第94-97页 |
5.1.1 景区周边环境概况 | 第95-96页 |
5.1.2 景区设计理念 | 第96-97页 |
5.2 剧场设计方案概述 | 第97-101页 |
5.2.1 剧院选址及周边环境 | 第98-100页 |
5.2.2 功能组织与流线组织 | 第100-101页 |
5.3 观与演的互动与交融-白鹿仓大剧院观演空间方案设计 | 第101-108页 |
5.3.1 观众厅形式 | 第101-102页 |
5.3.2 观演规模确定 | 第102-104页 |
5.3.3 舞台形式选择 | 第104-105页 |
5.3.4 观演视线设计 | 第105-107页 |
5.3.5 观演空间剖面设计 | 第107-108页 |
5.4 观与演的互动与交融-白鹿仓大剧院观演空间塑造要点 | 第108-118页 |
5.4.1 丰富的观演关系 | 第108-110页 |
5.4.2 观演空间的延伸 | 第110-111页 |
5.4.3 可变性设计 | 第111-112页 |
5.4.4 水的灵活运用 | 第112-115页 |
5.4.5 技术性设计 | 第115-118页 |
5.5 白鹿仓大剧院观演空间方案二设计 | 第118-126页 |
5.5.1 观演规模确定 | 第119页 |
5.5.2 观众厅形式 | 第119-120页 |
5.5.3 舞台形式选择 | 第120-121页 |
5.5.4 视线设计 | 第121-122页 |
5.5.5 观演空间剖面高度设计 | 第122-123页 |
5.5.6 互动与交融的观演空间塑造 | 第123-12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6.结论 | 第127-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图录 | 第135-139页 |
表录 | 第139-141页 |
问卷调查 | 第141-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