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性理》核心概念研究--比较哲学的视角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3-22页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二、研究相关动态 | 第15-19页 |
(一) 国内研究 | 第15-18页 |
(二) 国外研究 | 第18-19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2页 |
(一) 比较哲学的方法 | 第19-21页 |
(二) 概念范畴研究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天方性理》的思想体系 | 第22-37页 |
第一节 存在论 | 第22-25页 |
一、有(存在) | 第23-24页 |
二、品(存在的等级)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大世界造化流行(宇宙论) | 第25-33页 |
一、真一三品 | 第26-28页 |
二、理世 | 第28-31页 |
三、象世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小世界原始返终(认识论、修养论)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大小两世界之合——天人浑化 | 第34-37页 |
一、三一通义 | 第34-35页 |
二、人极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理 | 第37-51页 |
第一节 “理”的伊斯兰思想来源 | 第37-43页 |
一、穆罕默德实在与恒定原型 | 第37-39页 |
二、理智 | 第39-41页 |
三、理(malakut) | 第41-42页 |
四、理与形式、理念和共相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宋明儒学中的“理” | 第43-47页 |
一、“理”之内涵 | 第43-44页 |
二、理气关系 | 第44-46页 |
三、理一分殊 | 第46-47页 |
第三节 伊儒之“理”的比较 | 第47-51页 |
一、指涉对象之比较 | 第47-48页 |
二、理气关系之异同 | 第48-50页 |
三、“一实万分”与“理一分殊” | 第50-51页 |
第三章 性 | 第51-65页 |
第一节 “性”的伊斯兰思想来源 | 第51-56页 |
一、灵魂 | 第51-52页 |
二、灵魂的种类及其机能 | 第52-54页 |
三、完美的人性灵魂——穆罕默德精神 | 第54-55页 |
四、心性与理智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宋明儒学之心性论 | 第56-60页 |
一、性的两个层面 | 第57-58页 |
二、心与性 | 第58-59页 |
三、向外求理与向内求理 | 第59-60页 |
第三节 伊儒之“性”的比较 | 第60-65页 |
一、人性之层次划分 | 第60-62页 |
二、“心”概念的比较 | 第62页 |
三、心性关系与两种修养论之进路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一 《天方性理》哲学概念术语对照表 | 第71-73页 |
附录二 论文所涉及的《天方性理》图表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