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地震易损性概述 | 第13-14页 |
1.2.2 地震易损性的基本步骤 | 第14-17页 |
1.2.3 地震易损性的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1.3 结构地震易损性抗力指标及震害等级划分标准的进展 | 第19-22页 |
1.3.1 地震易损性抗力指标分类 | 第19-20页 |
1.3.2 震害等级的划分方法 | 第20-22页 |
1.4 重力坝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重力坝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及验证 | 第25-42页 |
2.1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原理 | 第25-29页 |
2.1.1 动力有限元理论 | 第25-26页 |
2.1.2 损伤本构理论 | 第26-28页 |
2.1.3 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与参数 | 第28-29页 |
2.2 地震动的选择和输入 | 第29-37页 |
2.2.1 地震动输入的选择 | 第29-33页 |
2.2.2 地震动强度的表征 | 第33-34页 |
2.2.3 地震作用参数指标与坝体响应的相关性研究 | 第34-35页 |
2.2.4 结构-地基相互作用模型 | 第35-37页 |
2.3 重力坝地震响应分析的验证算例 | 第37-41页 |
2.3.1 Koyna坝震害情况 | 第37-38页 |
2.3.2 Koyna坝建模 | 第38-39页 |
2.3.3 Koyna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基于损伤指数的重力坝易损性分析 | 第42-60页 |
3.1 概述 | 第42-43页 |
3.2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43-47页 |
3.2.1 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概念 | 第43-44页 |
3.2.2 地震易损性步骤及流程图 | 第44-45页 |
3.2.3 重力坝地震响应计算模型及方法 | 第45-46页 |
3.2.4 地震易损性概率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3.3 重力坝的损伤指数评价模型 | 第47-52页 |
3.3.1 损伤耗能的分析 | 第47-48页 |
3.3.2 重力坝局部损伤指数的应用 | 第48-49页 |
3.3.3 重力坝的整体损伤指数评价模型 | 第49-51页 |
3.3.4 整体损伤指数模型的验证 | 第51-52页 |
3.4 震害等级的划分 | 第52-53页 |
3.5 重力坝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53-56页 |
3.5.1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 第53-54页 |
3.5.2 结构反应概率需求模型分析结果 | 第54页 |
3.5.3 结构易损性曲线 | 第54-56页 |
3.6 基于Sa的损伤指数易损性分析及与PGA的对比 | 第56-59页 |
3.6.1 重力坝自振频率和振型 | 第56页 |
3.6.2 Sa概率需求模型 | 第56-57页 |
3.6.3 Sa易损性曲线 | 第57-58页 |
3.6.4 对应于整体损伤指数响应两个地震强度指标的易损性曲线的对比 | 第58-59页 |
3.7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基于位移的重力坝易损性分析 | 第60-74页 |
4.1 概述 | 第60页 |
4.2 基于位移的重力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流程图 | 第60-61页 |
4.3 重力坝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 第61-62页 |
4.4 重力坝抗力指标的选择和震害等级划分 | 第62-65页 |
4.5 重力坝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65-67页 |
4.6 基于Sa的易损性分析及与PGA的对比 | 第67-69页 |
4.6.2 Sa概率需求模型 | 第67-68页 |
4.6.3 Sa易损性曲线 | 第68-69页 |
4.6.4 重力坝概率地震分析在不同地震强度指标的易损性曲线对比 | 第69页 |
4.7 基于损伤指数和位移的联合抗力指标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9-72页 |
4.7.1 基于变形和损伤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分析步骤 | 第69-70页 |
4.7.2 基于损伤和位移的重力坝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0-72页 |
4.8 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情况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