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4.1 国外城市旧建筑再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城市旧建筑再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可持续理论下的城市旧建筑再生相关概述 | 第20-28页 |
2.1 可持续理论 | 第20-21页 |
2.1.1 可持续理论的提出 | 第20页 |
2.1.2 可持续理论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 可持续理论下的城市旧建筑再生理论 | 第21-23页 |
2.3 宏观层次的城市旧建筑再生研究视角 | 第23-25页 |
2.3.1 城市规划干预下的城市更新 | 第23-24页 |
2.3.2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旧建筑再生 | 第24-25页 |
2.4 可持续理论下城市旧建筑再生的原则 | 第25-28页 |
2.4.1 适应性原则 | 第25页 |
2.4.2 生态性原则 | 第25-26页 |
2.4.3 历史与文化性原则 | 第26页 |
2.4.4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性原则 | 第26-27页 |
2.4.5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7-28页 |
3.城市旧建筑再生的经验模式借鉴 | 第28-40页 |
3.1 国内城市旧建筑再生成功案例借鉴 | 第28-33页 |
3.1.1 上海苏州河 | 第28-30页 |
3.1.2 北京 798 | 第30-32页 |
3.1.3 经验总结—可持续的全局规划 | 第32-33页 |
3.2 城市旧建筑再生的可持续策略 | 第33-40页 |
3.2.1 城市规划引导下的社会功能定位 | 第33-34页 |
3.2.2 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 | 第34-35页 |
3.2.3 响应于环境的建筑整改 | 第35页 |
3.2.4 改善空间环境 | 第35-37页 |
3.2.5 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 | 第37-38页 |
3.2.6 生态化改造 | 第38页 |
3.2.7 节能改造 | 第38-40页 |
4.长沙后湖艺术区旧建筑现状解读分析 | 第40-61页 |
4.1 长沙后湖概况 | 第40-44页 |
4.1.1 后湖历史背景 | 第40-41页 |
4.1.2 后湖文化背景 | 第41页 |
4.1.3 后湖地理环境 | 第41-42页 |
4.1.4 后湖景区相关规划 | 第42-43页 |
4.1.5 长沙后湖艺术区诞生 | 第43-44页 |
4.2 长沙后湖艺术区旧建筑原状分析 | 第44-47页 |
4.2.1 艺术区旧建筑原始风貌 | 第44-46页 |
4.2.2 艺术区旧建筑分布信息调研 | 第46-47页 |
4.3.长沙后湖国际艺术区规划 | 第47-49页 |
4.3.1 长沙后湖国际艺术区整体规划 | 第47-48页 |
4.3.2 长沙后湖国际艺术区分区规划 | 第48-49页 |
4.4 长沙后湖艺术区旧建筑细部改造 | 第49-54页 |
4.4.1 外部环境的优化设计 | 第49-50页 |
4.4.2 建筑外观形象更新 | 第50-53页 |
4.4.3 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设计 | 第53-54页 |
4.5 长沙后湖艺术区典型旧建筑改造详解 | 第54-56页 |
4.5.1 朱训德工作室 | 第54-55页 |
4.5.2 后湖艺术区美术馆 | 第55-56页 |
4.6 长沙后湖艺术区旧建筑再生现存问题分析 | 第56-61页 |
4.6.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4.6.2 旧建筑再生现存问题分析 | 第59-61页 |
5.可持续理论下的长沙后湖艺术区旧建筑再生策略 | 第61-69页 |
5.1 城市规划层面的后湖艺术区总体定位 | 第61-62页 |
5.1.1 后湖艺术区社会职能定位——文化艺术产业 | 第61页 |
5.1.2 后湖艺术区规划与后湖景区规划相统一 | 第61-62页 |
5.2 改善后湖艺术区与外界的交通条件 | 第62页 |
5.3 扩大后湖艺术区绿化率,改善水质 | 第62-63页 |
5.4 完善后湖艺术园区的配套设施 | 第63-64页 |
5.4.1 基础公共设施 | 第63页 |
5.4.2 商业配套设施 | 第63-64页 |
5.4.3 休闲娱乐配套设施 | 第64页 |
5.5 增强公众参与性,扩大影响力 | 第64-65页 |
5.6 后湖艺术区旧建筑改造 | 第65-69页 |
5.6.1 整体延续后湖地域历史文化 | 第65页 |
5.6.2 多元化建筑立面改造形式 | 第65-66页 |
5.6.3 景观环境绿色生态化改造设计 | 第66-67页 |
5.6.4 建筑室内空间节能生态化改造设计 | 第67-69页 |
6.结论 | 第69-7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