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3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城市文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 第13-14页 |
1.1.2 城市老旧街区人居环境严重滞后于当前居民的物质生活需要 | 第14页 |
1.1.3 传统的城市更新方法对文化的利用较为肤浅、简单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1.3.1 文态 | 第17-18页 |
1.3.2 适应性更新 | 第18-20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36页 |
1.4.1 文态研究综述 | 第20-27页 |
1.4.2 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综述 | 第27-34页 |
1.4.3 研究综述评述 | 第34-36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36-3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37-39页 |
2 文化导向传统更新路径回顾、困境与优化 | 第39-55页 |
2.1 国内外文化导向传统城市更新路径案例研究 | 第39-45页 |
2.1.1 文化导向传统城市更新实践 | 第40-43页 |
2.1.2 文化导向城市更新的传统更新手段 | 第43-45页 |
2.2 文化导向传统更新路径的困境 | 第45-48页 |
2.2.1 价值观——社会大众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歧 | 第45-46页 |
2.2.2 更新目标——对文化本体正常发展的忽视 | 第46-47页 |
2.2.3 更新手段——更新过程中过度异化 | 第47-48页 |
2.3 传统更新路径的优化——以文态视角对更新方法进行调适 | 第48-54页 |
2.3.1 基于文态的城市更新实践 | 第48-51页 |
2.3.2 基于文态的城市更新路径优势 | 第51-52页 |
2.3.3 基于文态视角的文化导向传统更新路径调适 | 第52-54页 |
2.4 小结 | 第54-55页 |
3 城口土城片区文态的表现机制及其文化内涵 | 第55-81页 |
3.1 文态的表现机制 | 第55-57页 |
3.1.1 文态的表征 | 第55-56页 |
3.1.2 文态表征结果的形式 | 第56-57页 |
3.2 城口土城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 第57-62页 |
3.2.1 城口县的历史沿革 | 第59-60页 |
3.2.2 土城片区的历史发展 | 第60-62页 |
3.3 土城显性形态文态解析 | 第62-73页 |
3.3.1 宏观尺度显性文态解析 | 第62-65页 |
3.3.2 中观尺度显性文态解析 | 第65-69页 |
3.3.3 微观尺度显性文态解析 | 第69-73页 |
3.4 土城隐性形态文态解析 | 第73-77页 |
3.4.1 自然观解析 | 第73-74页 |
3.4.2 民风民俗解析 | 第74-77页 |
3.5 土城文态表征的内涵提炼与联系 | 第77-80页 |
3.5.1 土城文态表征内涵提炼 | 第77-79页 |
3.5.2 土城文态表征内涵的关系 | 第79-80页 |
3.6 小结 | 第80-81页 |
4 城口土城片区文态的文化定位 | 第81-87页 |
4.1 土城集体同一性下的文化定位 | 第83-84页 |
4.2 土城个体差异性下的文化定位 | 第84-86页 |
4.2.1 公共空间文化定位 | 第84-85页 |
4.2.2 建筑的文化定位 | 第85页 |
4.2.3 景观小品的文化定位 | 第85-86页 |
4.3 小结 | 第86-87页 |
5 基于文态视角的适应性更新方法引入与调适 | 第87-93页 |
5.1 适应性更新方法引入 | 第87-89页 |
5.1.1 适应性更新方法基础 | 第87-88页 |
5.1.2“适应性”的内涵 | 第88-89页 |
5.2 基于文态视角的适应性更新方法调适方向 | 第89-92页 |
5.2.1 树立区域的文化自信 | 第89-90页 |
5.2.2 强调文化的创造和流通 | 第90-91页 |
5.2.3 更新中显性和隐性文态并重考虑 | 第91-92页 |
5.3 小结 | 第92-93页 |
6 基于文态视角的适应性更新方法构建 | 第93-121页 |
6.1 更新目标与原则的构建 | 第93-96页 |
6.1.1 更新目标的构建 | 第93-95页 |
6.1.2 更新原则的构建 | 第95-96页 |
6.2 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更新策略方法(更新基础设计层面) | 第96-102页 |
6.2.1 优化功能布局 | 第96-98页 |
6.2.2 整合空间架构 | 第98-100页 |
6.2.3 优化交通系统 | 第100-101页 |
6.2.4 修复绿地系统 | 第101-102页 |
6.3 适应城市文态环境的更新策略方法(更新主体设计层面) | 第102-112页 |
6.3.1 探寻集体同一的文化身份,拟定各级文化主题 | 第102-104页 |
6.3.2 甄别个体差异的文化身份,确保文化表征的准确性 | 第104-111页 |
6.3.3 通过城市文化营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态环境 | 第111-112页 |
6.4 适应文化发展规律的更新策略方法(更新顶层设计层面) | 第112-119页 |
6.4.1 适应性更新模式的构建——渐进式小规模更新 | 第112-114页 |
6.4.2 适应性更新价值取向的统一——设置利益共同体,创建泛合作平台 | 第114-117页 |
6.4.3 适应性更新目标深化——文化生态的平衡和修复 | 第117-119页 |
6.5 小结 | 第119-12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1-122页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附录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