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7-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9-1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9-10页 |
2 城市景观设计中失落空间及活力的概述 | 第10-15页 |
2.1 失落空间的产生及影响 | 第10-12页 |
2.1.1 失落空间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 第10-12页 |
2.1.2 失落空间的负面影响 | 第12页 |
2.2 城市空间活力解析 | 第12-15页 |
2.2.1 城市空间活力的概念及来源 | 第12-14页 |
2.2.2 空间活力的构成要素 | 第14-15页 |
3 城市失落空间活力营造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 | 第15-22页 |
3.1 城市失落空间活力营造的理论依据 | 第15-19页 |
3.1.1 城市设计学原理 | 第15-17页 |
3.1.2 建筑现象学原理 | 第17-18页 |
3.1.3 环境行为学原理 | 第18-19页 |
3.2 城市失落空间活力营造的设计方法 | 第19-22页 |
3.2.1 整合要素——满足行为需求,营造多义空间 | 第19-20页 |
3.2.2 聚集人气——加强公众参与,形成互动活力 | 第20页 |
3.2.3 强化内涵——烘托场地氛围,呼吁场所精神 | 第20-22页 |
4 失落空间活力营造的案例分析与设计实践 | 第22-35页 |
4.1 方案一:地下失落空间——重庆市曾家岩防空洞空间改造设计 | 第22-27页 |
4.1.1 项目概况 | 第22-23页 |
4.1.2 设计理念 | 第23-27页 |
4.2 方案二:工业废弃地——重庆九龙火力发电厂景观改造设计 | 第27-31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27-28页 |
4.2.2 设计理念 | 第28-31页 |
4.3 方案三:街道失落空间——重庆老城区公共景观改造设计 | 第31-34页 |
4.3.1 项目概况 | 第31页 |
4.3.2 设计手法 | 第31-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5 结语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47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第38-39页 |
B.毕业设计方案 | 第39-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