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风貌规划研究--以万州区武陵镇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1 现实背景——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风貌特色危机第14页
        1.1.2 政策背景——“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及城市“双修”第14-15页
        1.1.3 需求背景——“后三峡时代”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发展需要第15-16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8页
        1.2.1 城镇风貌第16-17页
        1.2.2 风貌规划第17-18页
        1.2.3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第18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3.2 研究意义第19页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第19-21页
        1.4.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5 研究框架第21-22页
2 相关研究综述第22-32页
    2.1 三峡库区相关基础研究第22-23页
        2.1.1 关于三峡库区文化地理的研究第22页
        2.1.2 关于三峡库区城镇规划建设的研究第22-23页
    2.2 国外风貌规划相关研究第23-27页
        2.2.1 国外风貌规划相关理论思想第23-25页
        2.2.2 国外小城镇风貌规划相关实践经验第25-27页
    2.3 国内风貌规划相关研究第27-30页
        2.3.1 国内风貌规划相关理论方法第27-29页
        2.3.2 国内小城镇风貌规划相关实践研究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风貌的再认识第32-48页
    3.1 三峡库区传统小城镇主要风貌特征第32-39页
        3.1.1 三峡库区传统小城镇风貌的外向形态特征第32-38页
        3.1.2 三峡库区传统小城镇风貌的内涵文化特征第38-39页
    3.2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典型风貌问题第39-43页
        3.2.1 共生的山水环境遭到破坏第39-40页
        3.2.2 公共空间重形象轻品质,杂乱无特色第40页
        3.2.3 街道空间比例功能无序,环境质量差第40-41页
        3.2.4 传统风貌片区和传统建筑疏于保护第41-42页
        3.2.5 现状建筑风貌混乱,缺乏地域特色第42-43页
    3.3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风貌问题产生原因第43-46页
        3.3.1 三峡工程蓄水导致的自然环境变迁第43页
        3.3.2 移民迁建的仓促性第43-44页
        3.3.3 移民迁建的低标准第44-45页
        3.3.4 移民迁建中规划应对城镇风貌建设的缺环第45页
        3.3.5 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三峡库区地域文化的冲击第45-46页
        3.3.6 快速的城镇化扩张对城镇物质空间的改变第46页
        3.3.7 管理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第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4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风貌规划方法构建第48-54页
    4.1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风貌规划理论基础第48-51页
        4.1.1 系统理论与城镇风貌系统第48页
        4.1.2 逻辑起点——城镇风貌系统的基本属性第48-50页
        4.1.3 理论平台——城镇风貌系统的拆分重构与多系统协调第50-51页
    4.2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风貌规划方法生成第51-53页
        4.2.1 思维模式第51-52页
        4.2.2 方法构建第52-53页
    4.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5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风貌规划的武陵镇实践第54-112页
    5.1 武陵镇概况及历史沿革第54-57页
        5.1.1 武陵镇概况第54-55页
        5.1.2 武陵镇历史沿革第55-57页
    5.2 武陵镇风貌规划原则第57-58页
        5.2.1 针对性原则第57-58页
        5.2.2 自然主导原则第58页
        5.2.3 弹性规划原则第58页
        5.2.4 易于管理原则第58页
    5.3 拆析——武陵镇风貌的构成要素第58-67页
        5.3.1 城镇风貌构成要素拆解第58-59页
        5.3.2 武陵镇风貌构成要素分析第59-67页
    5.4 判读——武陵镇风貌的核心问题第67-68页
        5.4.1 特色文化底蕴缺失第67-68页
        5.4.2 自然山水协调利用不足第68页
        5.4.3 生活环境品质不高第68页
    5.5 提炼——武陵镇风貌规划的主题第68-71页
        5.5.1 抽取准特质要素第68-70页
        5.5.2 筛选特质要素第70-71页
        5.5.3 提炼规划主题第71页
    5.6 重塑——武陵镇风貌支撑系统第71-110页
        5.6.1 山水格局保护系统第72-74页
        5.6.2 绿地景观导控系统第74-75页
        5.6.3 视线通廊导控系统第75-78页
        5.6.4 风貌分区导控系统第78-82页
        5.6.5 城镇边界导控系统第82-87页
        5.6.6 城镇节点导控系统第87-90页
        5.6.7 城镇街道导控系统第90-96页
        5.6.8 城镇建筑导控系统第96-107页
        5.6.9 城镇设施导控系统第107-110页
    5.7 武陵镇风貌规划管理实施建议第110-111页
        5.7.1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第110页
        5.7.2 采取多样化的实施途径第110页
        5.7.3 建立设计审查制度第110-111页
        5.7.4 树立公众参与意识第111页
        5.7.5 强化宣传策划手段第111页
    5.8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6 结语第112-114页
    6.1 主要成果第112-113页
    6.2 创新点第113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附录第120-121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20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第120页
    C. 三峡库区受淹小城镇统计表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文态视角的适应性更新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土城片区为例
下一篇:抗震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构成因素识别及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