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6-35页 |
1.1 分布、寄主与危害 | 第16-19页 |
1.2 光肩星天牛分类、形态、生活史和习性 | 第19-23页 |
1.2.1 分类 | 第19页 |
1.2.2 形态特征 | 第19-20页 |
1.2.3 生活史及习性 | 第20-23页 |
1.3 人工饲养 | 第23页 |
1.4 超微结构 | 第23-24页 |
1.5 光肩星天牛综合治理 | 第24-29页 |
1.5.1 植物检验 | 第24页 |
1.5.2 营林技术措施 | 第24-26页 |
1.5.3 物理防治 | 第26页 |
1.5.4 生物防治 | 第26-28页 |
1.5.5 化学防治 | 第28-29页 |
1.6 光肩星天牛对寄主树种选择的研究 | 第29-33页 |
1.6.1 植物形态和解剖结构 | 第29-30页 |
1.6.2 植物体内水分及营养物质含量 | 第30页 |
1.6.3 植物体内次生代谢物质 | 第30-31页 |
1.6.4 植物挥发物 | 第31-33页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2 光肩星天牛危害情况调查 | 第35-37页 |
2.1 试验方法 | 第35页 |
2.1.1 被害率调查 | 第35页 |
2.1.2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2.3 结论 | 第36-37页 |
3 植物健康枝条挥发物与光肩星天牛的危害 | 第37-53页 |
3.1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3.1.1 植物挥发物采集与分析 | 第37-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51页 |
3.2.1 寄主健康枝条挥发物日间释放节律 | 第38-43页 |
3.2.2 不同时段挥发物含量与光肩星天牛的危害 | 第43-51页 |
3.3 讨论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光肩星天牛对植物源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 第53-6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4.1.1 供试昆虫 | 第53页 |
4.1.2 供试植物源挥发性物质及其配制 | 第53-54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4页 |
4.2.1 触角敏感部位测定 | 第56页 |
4.2.2 雌、雄成虫离体触角活性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56-57页 |
4.2.3 2mol·L~(-1)浓度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 | 第57-58页 |
4.2.4 挥发物5个浓度梯度触角电位反应 | 第58-61页 |
4.2.5 光肩星天牛成虫对植物挥发物单体的嗅觉行为反应 | 第61-64页 |
4.3 讨论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阔叶树树干保护酶活性与光肩星天牛的危害 | 第67-7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5.1.1 材料及来源 | 第67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67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67-6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2页 |
5.2.1 树干皮层保护酶活性 | 第68页 |
5.2.2 树干韧皮部保护酶活性 | 第68-69页 |
5.2.3 树干木质部保护酶活性 | 第69页 |
5.2.4 树干皮层、韧皮部、木质部保护酶总活性 | 第69-72页 |
5.3 讨论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6 树干防御酶和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与光肩星天牛的危害 | 第75-8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6.1.1 试验材料及来源 | 第75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75-76页 |
6.1.3 数据分析 | 第76-7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7-79页 |
6.2.1 阔叶树树干各层PAL活性 | 第77页 |
6.2.2 阔叶树树干各层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 第77-78页 |
6.2.3 阔叶树树干各层胰蛋白酶抑制剂(TI)活性 | 第78页 |
6.2.4 阔叶树树干各层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活性 | 第78-79页 |
6.2.5 阔叶树树干各层防御酶和蛋白酶抑制剂总活性 | 第79页 |
6.3 讨论 | 第79-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7 阔叶树树干酚酸含量与光肩星天牛的危害 | 第81-100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7.1.1 材料及来源 | 第81页 |
7.1.2 试验用仪器、试剂 | 第81页 |
7.1.3 酚酸标样配制及标准曲线制定 | 第81-82页 |
7.1.4 酚酸的定性与定量 | 第82页 |
7.1.5 测试样品制备 | 第82-83页 |
7.1.6 植物酚酸含量测定 | 第83页 |
7.1.7 数据分析 | 第83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83-98页 |
7.2.1 植物酚酸含量与光肩星天牛的危害 | 第83-98页 |
7.3 讨论 | 第98-9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