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8页 |
1 缺硼与硼毒害 | 第16-17页 |
1.1 缺硼的症状 | 第16-17页 |
1.2 硼毒害的症状 | 第17页 |
2 硼在植物中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2.1 硼与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 第18-20页 |
2.2 硼与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 第20-21页 |
2.3 硼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21-24页 |
2.3.1 硼与氮代谢 | 第21-22页 |
2.3.2 硼与碳代谢 | 第22页 |
2.3.3 硼与酚代谢 | 第22-23页 |
2.3.4 硼与激素代谢 | 第23页 |
2.3.5 硼与蛋白质和核酸代谢 | 第23-24页 |
2.3.6 硼与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 第24页 |
2.3.7 硼与酶的活性 | 第24页 |
2.4 硼对植物生殖生长的影响 | 第24-25页 |
3 硼在植物中的吸收和转运机制的研究 | 第25-37页 |
3.1 硼的细胞膜渗透性 | 第25-26页 |
3.2 硼的吸收 | 第26-30页 |
3.2.1 高硼条件下硼的被动吸收 | 第27-28页 |
3.2.2 低硼条件下硼的主动吸收 | 第28-30页 |
3.3 硼的运输 | 第30-33页 |
3.3.1 硼在木质部中的运输 | 第30-32页 |
3.3.2 硼在韧皮部中的运输 | 第32-33页 |
3.4 硼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33-36页 |
3.5 植物中硼酸转运系统的调控 | 第36-37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38页 |
第二章 水稻矮化多分蘖突变体dte1的表型及其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38-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38-39页 |
1.2 dte1表型鉴定 | 第39页 |
1.3 农艺性状调查 | 第39页 |
1.4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9页 |
1.5 花粉育性观察 | 第39页 |
1.6 dte1的遗传分析 | 第39-40页 |
1.7 dte1的定位 | 第40-42页 |
1.7.1 DNA样品制备 | 第40页 |
1.7.2 PCR反应 | 第40-41页 |
1.7.3 非变性PAGE凝胶制备及电泳 | 第41页 |
1.7.4 标记筛选、设计及定位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2.1 dte1突变体表型及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42-46页 |
2.2 dte1的遗传分析 | 第46页 |
2.3 dte1基因的定位 | 第46-48页 |
2.4 基因预测 | 第48页 |
3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OSDTE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50-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1.1 实验材料及种植 | 第50-51页 |
1.2 基因测序 | 第51页 |
1.3 序列比对及同源序列分析 | 第51页 |
1.4 互补、干扰和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1页 |
1.5 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鉴定 | 第51-52页 |
1.6 硼含量测定 | 第52页 |
1.7 RNA提取及反转录 | 第52-53页 |
1.7.1 RNA提取 | 第52-53页 |
1.7.2 反转录 | 第53页 |
1.8 qRT-PCR分析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3页 |
2.1 基因测序 | 第54-55页 |
2.2 dte1的转基因互补 | 第55-56页 |
2.3 DTE1蛋白序列分析 | 第56页 |
2.4 DTE1的同源序列比对 | 第56-58页 |
2.5 dte1突变表型的实验重复 | 第58-60页 |
2.6 DTE1的干扰实验 | 第60页 |
2.7 DTE1的功能缺失影响水稻低硼条件下的正常生长 | 第60-63页 |
2.8 DTE1的功能缺失影响水稻硼的吸收 | 第63页 |
3 小结 | 第63-66页 |
第四章 OSDTE1的表达分析 | 第66-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70页 |
1.1 实验材料及种植 | 第66页 |
1.2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第66-67页 |
1.3 GUS载体构建和GUS染色分析 | 第67页 |
1.4 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67-68页 |
1.5 树脂切片 | 第68页 |
1.6 RNA提取及反转录 | 第68页 |
1.7 qRT-PCR分析 | 第68页 |
1.8 LUC系统分析 | 第68-70页 |
1.8.1 启动子活性分析载体构建 | 第68-69页 |
1.8.2 蛋白水平分析载体构建 | 第69页 |
1.8.3 水稻原生质体制备与转化 | 第69页 |
1.8.4 荧光素酶活性测定 | 第69-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8页 |
2.1 DTE1的亚细胞定位 | 第70-72页 |
2.2 DTE1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72-75页 |
2.3 DTE1的启动子活性受低硼诱导增强 | 第75-76页 |
2.4 DTE1的mRNA水平受低硼诱导上调,受高硼诱导急剧下调 | 第76-77页 |
2.5 DTE1的蛋白水平直接受硼浓度调节 | 第77-78页 |
3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80-86页 |
1 结论 | 第80-82页 |
1.1 dte1是一个隐性矮化多分蘖突变体 | 第80页 |
1.2 dte1为硼缺陷突变体 | 第80-81页 |
1.3 dte1对低浓度硼敏感 | 第81页 |
1.4 DTE1蛋白在细胞质膜上行使功能 | 第81页 |
1.5 DTE1参与水稻对硼的根吸收和地上转运 | 第81-82页 |
1.6 DTE1的启动子活性受低硼诱导增强 | 第82页 |
1.7 DTE1的mRNA水平受低硼浓度上调,受高硼诱导急剧下调 | 第82页 |
1.8 DTE1蛋白水平受硼浓度调节 | 第82页 |
2 讨论 | 第82-86页 |
2.1 DTE1的功能缺失导致水稻在低硼条件下产生矮化多分蘖表型 | 第82-84页 |
2.2 DTE1对水稻在低硼条件下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 第84-86页 |
2.3 DTE1调控水稻对外界硼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 第86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0页 |
附录 | 第100-10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