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前言 | 第13-14页 |
1.2 一维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一维线性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一维非线性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一维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 结构性土的一维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变荷载下考虑非达西渗流的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理论研究 | 第24-44页 |
2.1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计算模型 | 第24-29页 |
2.1.1 固结模型的描述及基本假定 | 第24-27页 |
2.1.2 固结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7-28页 |
2.1.3 固结控制微分方程的求解条件 | 第28-29页 |
2.2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计算模型的有限差分解 | 第29-32页 |
2.2.1 固结控制微分方程的无量纲化 | 第29页 |
2.2.2 固结控制微分方程求解条件的无量纲化 | 第29-30页 |
2.2.3 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有限差分解 | 第30-32页 |
2.3 计算程序的对比验证 | 第32-34页 |
2.4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性状分析 | 第34-43页 |
2.4.1 非达西渗流对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34-37页 |
2.4.2 非达西渗流下q_p对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3 非达西渗流下压缩指数c_(c1)对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38-40页 |
2.4.4 非达西渗流下加荷速率T_(vc)对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5 非达西渗流下渗透指数c_k对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41-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瞬时荷载下考虑非达西渗流的强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理论研究 | 第44-64页 |
3.1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强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计算模型 | 第44-49页 |
3.1.1 问题的描述及基本假定 | 第44-47页 |
3.1.2 固结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及求解条件 | 第47-49页 |
3.2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强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有限差分解 | 第49-53页 |
3.2.1 固结控制微分方程及求解条件的无量纲化 | 第49-50页 |
3.2.2 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有限差分解 | 第50-53页 |
3.3 验证数值解的可靠性 | 第53-54页 |
3.4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强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性状分析 | 第54-62页 |
3.4.1 非达西渗流对强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54-56页 |
3.4.2 非达西渗流下q_p对强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56-58页 |
3.4.3 非达西渗流下q_d对强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4 非达西渗流下压缩指数c_(c1)对强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5 非达西渗流下压缩指数c_(c3)和渗透指数c_k的比值对强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变荷载下考虑非达西渗流的强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理论研究 | 第64-83页 |
4.1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强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计算模型 | 第64-69页 |
4.1.1 问题的描述及基本假定 | 第64-67页 |
4.1.2 固结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及求解条件 | 第67-69页 |
4.2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强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有限差分解 | 第69-72页 |
4.2.1 固结控制微分方程及求解条件的无量纲化 | 第69-70页 |
4.2.2 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有限差分解 | 第70-72页 |
4.3 数值解可靠性的验证 | 第72-74页 |
4.4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强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性状分析 | 第74-82页 |
4.4.1 非达西渗流对强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74-76页 |
4.4.2 非达西渗流下压缩指数cc3和渗透指数ck的比值对强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76-78页 |
4.4.3 非达西渗流下q_p对强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78-79页 |
4.4.4 非达西渗流下q_d对强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79-80页 |
4.4.5 非达西渗流下加荷速率T_(vc)对强结构性软土固结性状的影响 | 第80-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