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1.3 现实意义 | 第9页 |
1.2 关键词解释 | 第9-10页 |
1.2.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 第9页 |
1.2.2 合作治理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2-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合作治理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20-30页 |
2.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合作治理主体分析 | 第20-23页 |
2.1.1 政府 | 第20-21页 |
2.1.2 企业 | 第21-22页 |
2.1.3 社会组织 | 第22页 |
2.1.4 社区居委会 | 第22-23页 |
2.1.5 老年人 | 第23页 |
2.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治理主体间的博弈与互惠 | 第23-27页 |
2.2.1 政府与企业的博弈与互惠 | 第24-25页 |
2.2.2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与互惠 | 第25页 |
2.2.3 老年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博弈与互惠 | 第25-26页 |
2.2.4 老年人与社区居委会的博弈与互惠 | 第26页 |
2.2.5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合作治理中的间接互惠 | 第26-27页 |
2.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合作共治机制 | 第27-30页 |
2.3.1 医养结合合作治理中的沟通协商机制 | 第27页 |
2.3.2 医养结合合作治理中的成本补偿机制 | 第27-28页 |
2.3.3 医养结合合作治理中的利益共享机制 | 第28页 |
2.3.4 医养结合合作治理中的责任共担机制 | 第28页 |
2.3.5 医养结合合作治理中的监督与惩罚机制 | 第28-30页 |
3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合作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30-40页 |
3.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相关政策 | 第30-32页 |
3.1.1 中央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政策 | 第30-31页 |
3.1.2 地方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政策 | 第31-32页 |
3.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类型及比较 | 第32-34页 |
3.2.1 居家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 第32页 |
3.2.2 依托社区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 第32-33页 |
3.2.3 依托机构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 第33页 |
3.2.4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类型比较 | 第33-34页 |
3.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合作治理中的问题 | 第34-37页 |
3.3.1 缺少明确的管理体系 | 第35页 |
3.3.2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 第35-36页 |
3.3.3 专业化服务水平低 | 第36页 |
3.3.4 养老服务资金缺口大 | 第36-37页 |
3.3.5 寻租侵权现象频发 | 第37页 |
3.4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合作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3.4.1 行政体制壁垒尚未打破 | 第37-38页 |
3.4.2 社会内在活力不足 | 第38页 |
3.4.3 缺少投资和盈利保障 | 第38-39页 |
3.4.4 养老保险体系不完善 | 第39页 |
3.4.5 缺少行业监管 | 第39-40页 |
4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象需求感知及供给评价 | 第40-54页 |
4.1 调查设计 | 第40-47页 |
4.1.1 问卷设计 | 第40-46页 |
4.1.2 信度效度检验 | 第46-47页 |
4.2 调查实施 | 第47-52页 |
4.2.1 调查范围的确定 | 第47页 |
4.2.2 样本量的确定及问卷发放 | 第47-48页 |
4.2.3 问卷的统计分析 | 第48-52页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5 合作治理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54-62页 |
5.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合作治理主体的职责划分与改进 | 第54-59页 |
5.1.1 政府性组织政策设计与服务供给的职责与改进 | 第54-55页 |
5.1.2 市场性组织资源投入与服务供给的职责与改进 | 第55-57页 |
5.1.3 社会性组织服务供给的职责与改进 | 第57-58页 |
5.1.4 老年人家庭服务供给的职责与改进 | 第58-59页 |
5.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合作治理机制 | 第59-60页 |
5.2.1 构建沟通协商的参与机制 | 第59页 |
5.2.2 构建成本补偿的激励机制 | 第59页 |
5.2.3 构建利益共享的互惠机制 | 第59-60页 |
5.2.4 构建责任共担的调控机制 | 第60页 |
5.2.5 构建联合监督的防范机制 | 第60页 |
5.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保障措施 | 第60-62页 |
5.3.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制度保障 | 第60-61页 |
5.3.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物质保障 | 第61页 |
5.3.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技术保障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A 民政部门访谈提纲 | 第67-68页 |
附录B 养老机构访谈提纲 | 第68-69页 |
附录C 老年人家庭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附录D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象需求感知及评价调查问卷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