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的演变与重构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4-21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7页
        一、研究背景第14-16页
        二、研究意义第16-17页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7-18页
        一、研究目标第17-18页
        二、研究内容第18页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第18-19页
        一、研究重点第18-19页
        二、研究难点第19页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1-34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第21-27页
        一、工业第21-22页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第22-24页
        三、工业空间、城市空间与都市区第24-27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27-33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第27-29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第29-33页
    第三节 研究述评第33-34页
第二章 工业空间演变与重构的理论基础第34-47页
    第一节 工业区位论第34-36页
        一、理论内容第34-36页
        二、理论启示第36页
    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第36-39页
        一、增长极理论第36-37页
        二、核心—边缘理论第37-38页
        三、理论启示第38-39页
    第三节 地租和产业集聚理论第39-42页
        一、马克思地租理论第39页
        二、阿隆索地租理论第39-40页
        三、集聚经济理论第40-41页
        四、产业集聚理论第41页
        五、理论启示第41-42页
    第四节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第42-44页
        一、同心圆模式第42页
        二、扇形模式第42-43页
        三、多核心模式第43-44页
        四、理论启示第44页
    第五节 工业化演进理论第44-47页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44-45页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45页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第45-46页
        四、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 4.0)第46页
        五、理论启示第46-47页
第三章 都市区工业空间演变与重构的理论框架第47-61页
    第一节 都市区工业空间演变的过程第47-51页
        一、工业中心化阶段第47-48页
        二、去工业化阶段第48-49页
        三、再工业化阶段第49-50页
        四、工业区域化阶段第50-51页
    第二节 都市区工业空间演变与重构的模式第51-54页
        一、工业集中区模式第51-52页
        二、开发区模式第52-53页
        三、新区模式第53页
        四、专业化城镇模式第53-54页
        五、卫星城模式第54页
    第三节 都市区工业空间演变与重构的动力机制第54-58页
        一、区位指向机制第54-55页
        二、集聚——扩散机制第55-56页
        三、土地利用的市场竞争机制第56-57页
        四、政策与规划引导机制第57-58页
    第四节 我国都市区工业空间演变的现状与趋势第58-61页
        一、我国都市区工业空间演变的特征第58-59页
        二、我国都市区工业空间演变的问题第59-60页
        三、我国都市区工业空间演变的趋势第60-61页
第四章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演变的过程第61-78页
    第一节 伪满之前长春工业的发展第61-63页
        一、长春旧城的形成与初级产业的发展(1800—1860)第61-62页
        二、长春城市雏形的形成与初级加工业的发展(1861—1930)第62-63页
    第二节 伪满时期长春工业空间的演变第63-66页
        一、伪满时期长春城市空间结构第63-64页
        二、伪满时期长春工业空间演化过程第64-66页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长春工业空间的演变第66-69页
        一、重工业主导下产业空间集聚发展阶段(1949—1978)第66-67页
        二、工业体系不断完善与城镇体系初步发育阶段(1979—1986)第67-68页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都市区空间结构形成阶段(1987—1995)第68-69页
    第四节 转型期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的演变第69-78页
        一、长春都市区的界定第69-71页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71-73页
        三、转型期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演变的特征第73-78页
第五章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布局的现状诊断第78-110页
    第一节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的主要特征第78-96页
        一、中心城市工业职能转移与扩散第78-86页
        二、郊区工业集中生产空间的形成第86-91页
        三、县域中心地新工业空间的快速发展第91-96页
    第二节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的地域差异第96-100页
        一、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第96-97页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第97-98页
        三、长春都市区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第98-99页
        四、长春都市区工业集聚的空间差异第99-100页
    第三节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布局的组织模式第100-106页
        一、工业产业集群空间的发展第100-103页
        二、新工业空间的快速发展第103-105页
        三、新兴工业新市镇的发展第105-106页
    第四节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06-110页
        一、区域整体工业空间功能较弱第106-107页
        二、县域工业空间集聚效应差第107-108页
        三、中心城市外围组团发育缓慢第108页
        四、县域新工业城镇发展水平低第108-110页
第六章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演变的机制第110-135页
    第一节 区域发展背景的转变第110-114页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加速第110-111页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第111页
        三、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第111-112页
        四、长吉整合与长吉一体化第112-114页
    第二节 区域功能转变与产业升级第114-117页
        一、区域中心城镇地位增强第114-115页
        二、区域产业与功能创新第115页
        三、区域现代工业体系的完善第115-117页
    第三节 城市拥挤与功能扩散第117-122页
        一、中心市区交通拥挤与环境恶化第117-119页
        二、城市“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第119-120页
        三、城市工业与功能空间扩散第120-121页
        四、区域工业空间的重点转移第121-122页
    第四节 地价竞争与城市功能空间演变第122-126页
        一、城市地价竞争机制形成与完善第122-124页
        二、城市更新与功能空间重构第124-125页
        三、传统工业空间的转型与更替第125-126页
    第五节 区域产业发展的城乡统筹第126-130页
        一、都市区城乡统筹机制的形成第126-128页
        二、都市区城乡产业统筹格局的形成第128-129页
        三、都市区城乡统筹制度的建立第129-130页
    第六节 区域规划的引导与调控第130-135页
        一、区域规划体系的建立第130-132页
        二、区域规划的引导第132-133页
        三、区域规划的协调第133-135页
第七章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重构的路径与对策第135-149页
    第一节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重构的原则与目标第135-138页
        一、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重构原则第135-136页
        二、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重构目标第136-138页
    第二节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发展趋势与重构模式第138-140页
        一、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发展趋势第138-139页
        二、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重构模式第139-140页
    第三节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第140-144页
        一、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第140-141页
        二、兼顾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第141-142页
        三、促进工业空间向园区集中第142-143页
        四、加快产——城融合的进程第143-144页
    第四节 长春都市区工业空间重构的保障对策第144-149页
        一、增强财政支持与多渠道融资第144-145页
        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体系第145页
        三、完善城市与区域规划体系第145-147页
        四、构建都市区立体交通网络第147-149页
结论与展望第149-152页
    一、主要结论第149-150页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第150-151页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1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第161-162页
后记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0G可调谐SFP PLUS光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面向家庭服务机器人的中文指令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