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各类型航空器论文--短距和垂直升降航空器论文

旋翼桨毂主动式吸振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注释表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被动式吸振器第15-18页
        1.2.2 主动式吸振器第18-20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主动式吸振器原理及结构初步设计第22-33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主动式吸振器原理第22-24页
        2.2.1 直升机旋翼振源分析第22-23页
        2.2.2 主动式吸振器工作原理第23-24页
        2.2.3 吸振器输出力控制原理第24页
    2.3 主动式吸振器结构初步设计第24-29页
        2.3.1 结构设计方案第24-25页
        2.3.2 结构初步设计第25-27页
        2.3.3 结构强度校核第27-29页
    2.4 主动式吸振器的驱动装置第29-32页
        2.4.1 吸振器驱动电机的数学模型第29-31页
        2.4.2 吸振器驱动电机的PID控制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主动式吸振器控制算法研究及仿真分析第33-71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标准LMS算法第33-36页
    3.3 归一化LMS算法第36-38页
    3.4 次级通道传递函数的离线辨识第38-41页
    3.5 基于次级通道在线辨识的滤波x-LMS算法第41-57页
        3.5.1 收敛因子对控制算法的影响第46-51页
        3.5.2 滤波器阶数对控制算法的影响第51-54页
        3.5.3 噪声功率对控制算法的影响第54-56页
        3.5.4 次级通道改变及振动源变化时对算法收敛性的影响第56-57页
    3.6 吸振器输出力与驱动电机角速度间转换分析第57-64页
        3.6.1 吸振器输出力与驱动电机角速度间转换及优化策略第57-62页
        3.6.2 驱动电机角速度变化过程过渡时间的影响第62-64页
    3.7 考虑控制力与驱动电机角速度间转换环节的控制算法第64-70页
    3.8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主动式吸振器试验系统设计第71-76页
    4.1 引言第71页
    4.2 主动式吸振器试验模型设计第71-72页
    4.3 直升机机体试验模型设计第72-73页
    4.4 试验模型与地面的连接及振源的模拟第73-74页
    4.5 试验方案设计第74-75页
    4.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基于Virtual.Lab的主动式吸振器试验模型仿真第76-83页
    5.1 引言第76页
    5.2 Virtual.Lab仿真模型的建立第76-78页
        5.2.1 创建构件第76-77页
        5.2.2 定义构件间运动关系第77-78页
    5.3 Virtual.Lab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第78-82页
        5.3.1 Virtual.Lab中Matlab/Simulink接口设置第78-79页
        5.3.2 Virtual.Lab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求解设置第79页
        5.3.3 Virtual.Lab与Matlab/Simulink联合求解第79页
        5.3.4 Virtual.Lab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结果第79-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3-85页
    6.1 全文工作总结第83-84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致谢第89-9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舰载直升机舰面动力学简化建模方法研究
下一篇:重复使用运载器着陆支架展开锁定机构设计与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