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城市快速路与被交路衔接交叉口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二章 快速路与被交路衔接交叉口交通特性分析第16-26页
    2.1 快速路结构及其特点第16-17页
    2.2 城市快速路交通特性分析第17-23页
        2.2.1 快速路与常规道路衔接方式第17-21页
        2.2.2 快速路衔接段交通流特性分析第21-22页
        2.2.3 快速路对城市道路网发展的作用第22-23页
    2.3 快速路出入口匝道布设位置的确定第23-25页
        2.3.1 出入口匝道布设原则第23-24页
        2.3.2 匝道布设位置的确定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快速路与被交路衔接交叉口交通问题分析第26-34页
    3.1 衔接区域交通问题产生原因第26-27页
    3.2 出、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交通问题分析第27-32页
        3.2.1 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存在的交通问题第28-30页
        3.2.2 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存在的交通问题第30-31页
        3.2.3 快速路与被交路衔接问题分析第31-32页
    3.3 城市快速路交通问题优化的主要思路第32-33页
    3.4 衔接区域优化控制模块组成第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快速路与被交路衔接交叉口控制方法研究第34-54页
    4.1 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单点控制方法研究第34-40页
        4.1.1 入口匝道控制系统构成第35-36页
        4.1.2 基于主路通行能力的入口匝道定时控制第36-37页
        4.1.3 基于主路交通流变化的入口匝道实时感应控制第37-38页
        4.1.4 入口匝道单点控制算法第38-40页
    4.2 快速路出口匝道衔接辅路控制第40-44页
        4.2.1 基于匝道排队长度的辅路定时控制第41-43页
        4.2.2 基于匝道先行的辅路感应控制第43-44页
    4.3 快速路与被交路衔接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法分析第44-46页
        4.3.1 协调控制概念第44-45页
        4.3.2 快速路协调控制的目标第45页
        4.3.3 协调控制方案第45-46页
    4.4 入口匝道协调控制算法第46-49页
        4.4.1 入口匝道协调控制原则第46-47页
        4.4.2 入口匝道和关联交叉口的协调第47-48页
        4.4.3 入口匝道协调控制流程第48页
        4.4.4 入口匝道协调控制算法第48-49页
    4.5 出口匝道协调控制算法第49-51页
        4.5.1 出口匝道协调控制原则第49页
        4.5.2 出口匝道与下游关联交叉口的协调第49-50页
        4.5.3 出口匝道协调控制流程第50-51页
    4.6 菱形立交地面交叉口信号控制第51-53页
        4.6.1 信号配时基本概念第51页
        4.6.2 信号周期与绿信比第51-53页
    4.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结合西安市快速路菱形立交优化改造分析第54-66页
    5.1 西安市二环西南段交通现状分析第54-58页
        5.1.1 西安市二环西南段交通问题分析第54-56页
        5.1.2 昆明路与西二环金光门桥立交简介第56-57页
        5.1.3 金光门立交优缺点第57-58页
    5.2 二环西南段平行式匝道与地面平交口衔接优化第58-64页
        5.2.1 合理布置出口匝道的位置第58-59页
        5.2.2 合理设置交叉口进口道功能第59-61页
        5.2.3 合理调整匝道坡脚至停车线的距离第61-63页
        5.2.4 及时调整出入口匝道调节率第63-64页
    5.3 对昆明路与二环西南段高架快速路系统的一些改进建议第64-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1.全文总结第66-67页
    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慢行交通网络连续性优化研究
下一篇:城市干线交通信号绿波协调控制算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