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4-20页 |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 第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山西革命精神的时代表征 | 第20-32页 |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感天动地的太行精神 | 第20-24页 |
1.1.1 太行精神的孕育 | 第20页 |
1.1.2 太行精神形成离不开党的领导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 | 第20-22页 |
1.1.3 太行精神的科学内涵 | 第22-24页 |
1.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闻名全国的大寨精神 | 第24-28页 |
1.2.1 大寨精神的孕育 | 第24-25页 |
1.2.2 大寨精神形成离不开基层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 第25-26页 |
1.2.3 大寨精神的科学内涵 | 第26-28页 |
1.3 改革开放新时期得以彰显的右玉精神 | 第28-32页 |
1.3.1 右玉精神的孕育 | 第28页 |
1.3.2 右玉精神形成离不开党员干部一以贯之的政绩观 | 第28-30页 |
1.3.3 右玉精神的科学内涵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山西革命精神的共同价值取向 | 第32-37页 |
2.1 始终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更新发展 | 第32-33页 |
2.2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第33-34页 |
2.3 始终保持顾全大局的革命胸怀 | 第34-35页 |
2.4 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山西革命精神的形成因素 | 第37-51页 |
3.1 客观条件:山西别样的地理文化 | 第37-39页 |
3.1.1 “表里山河”的地理 | 第37-38页 |
3.1.2 变革奉法的地域文化 | 第38-39页 |
3.2 品格基础:山西人的性格特质 | 第39-41页 |
3.2.1 坚韧不拔 | 第39-40页 |
3.2.2 忠义诚信 | 第40页 |
3.2.3 团结互助 | 第40-41页 |
3.3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山西 | 第41-45页 |
3.3.1 五四运动开辟传播路径 | 第41-42页 |
3.3.2 “一个刊物,一个书社,一个学会” | 第42-43页 |
3.3.3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山西革命实践 | 第43-45页 |
3.4 领导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第45-51页 |
3.4.1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山西的初创 | 第45-46页 |
3.4.2 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山西抗日的主要领导力量 | 第46-49页 |
3.4.3 中国共产党成为山西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弘扬山西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 第51-56页 |
4.1 新时期山西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 第51-52页 |
4.1.1 政治生态恶化,塌方式腐败重挫山西形象 | 第51页 |
4.1.2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结构转型维艰 | 第51-52页 |
4.2 弘扬山西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 第52-56页 |
4.2.1 坚定理想信念,顺应发展新要求 | 第52-53页 |
4.2.2 激励党员干部带头实干,坚持为人民服务 | 第53页 |
4.2.3 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 第53-54页 |
4.2.4 树立坚韧不拔意志,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