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三)现有研究评价 | 第17-18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社会工作 | 第18-19页 |
(二)高校贫困生 | 第19页 |
(三)可行能力 | 第19-20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高校贫困生概况及资助状况 | 第21-25页 |
一、M大学贫困生的概况 | 第21-22页 |
(一)贫困生的生源情况 | 第21页 |
(二)贫困生的民族结构 | 第21-22页 |
(三)贫困生的专业分布 | 第22页 |
二、M大学贫困生资助现状 | 第22-25页 |
(一)贫困生认定标准及程序 | 第22-23页 |
(二)资助的内容及形式 | 第23页 |
(三)资助的覆盖面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高校贫困生的可行能力分析 | 第25-33页 |
一、获取人力资本的能力 | 第25-27页 |
(一)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 | 第25-27页 |
(二)获取健康的能力 | 第27页 |
二、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 | 第27-29页 |
(一)人际交往能力 | 第28页 |
(二)社会活动参与的能力 | 第28-29页 |
三、获取与自由选择有关的决策力和意志力 | 第29-30页 |
(一)自由选择的决策力 | 第29-30页 |
(二)意志力 | 第30页 |
四、获取与经济资本有关的能力 | 第30-33页 |
(一)实践应用能力 | 第30-31页 |
(二)就业能力 | 第31页 |
(三)创新能力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现行资助体系对贫困生可行能力的影响 | 第33-42页 |
一、现行资助体系对贫困生可行能力的促进作用 | 第33-35页 |
(一)提升了贫困生人力资本的获取能力 | 第33-34页 |
(二)提升了贫困生社会资本的获取能力 | 第34页 |
(三)增强了贫困生的决策力和意志力 | 第34页 |
(四)提高了贫困生经济资本的获取能力 | 第34-35页 |
二、现行资助体系对提升贫困生可行能力的不足 | 第35-42页 |
(一)对贫困生获取人力资本的能力保障不足 | 第35-39页 |
(二)对贫困生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支持不足 | 第39页 |
(三)对贫困生获取自由选择的决策力和意志力锻炼不够 | 第39-40页 |
(四)对贫困生获取经济资本的能力培养不足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新模式 | 第42-50页 |
一、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生资助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一)贫困生可行能力的复杂性需要社会工作整合多方面力量共同解决 | 第42页 |
(二)贫困生可行能力的差异性需要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加以平衡 | 第42页 |
(三)贫困生可行能力目标的构建需要社会工作发展型工作思路支撑 | 第42页 |
(四)贫困生可行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社会工作对现有资助模式进行改善 | 第42-43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生资助的可行性 | 第43页 |
(一)社会工作的助人理念与教育观念的转变相吻合 | 第43页 |
(二)社会工作的服务内涵可以满足贫困生的相关需求 | 第43页 |
(三)社会工作在国内发达地区和部分高校有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 | 第43页 |
三、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生资助的主要途径 | 第43-50页 |
(一)通过社会行政理念和方法,为贫困生获取人力资本能力提供保障 | 第44-46页 |
(二)通过个案工作提高贫困生自我效能感,提升其决策能力和意志力 | 第46-47页 |
(三)通过小组工作提升贫困生沟通能力,增强社会资本获取能力 | 第47-48页 |
(四)通过社区工作让贫困生参与社区建设,提升其获取经济资本的能力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