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12-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的对比评价 | 第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5 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概念阐释和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1.1 煤炭资源型城市 | 第20-21页 |
2.1.2 产业转型 | 第21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27页 |
2.2.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23页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3-24页 |
2.2.3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 第24-25页 |
2.2.4 城市空间理论 | 第25-26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3 济宁市产业转型现状分析 | 第27-49页 |
3.1 济宁市产业转型历程 | 第27-30页 |
3.1.1 济宁市区位及自然资源概况 | 第27-29页 |
3.1.2 济宁市煤炭及非煤产业转型历程 | 第29-30页 |
3.2 济宁市产业转型取得的成效 | 第30-33页 |
3.2.1 煤炭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第30-32页 |
3.2.2 非煤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 第32-33页 |
3.2.3 煤炭产业非煤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 第33页 |
3.3 济宁市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第33-35页 |
3.3.1 煤炭产业非煤产业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空间布局分散 | 第33-34页 |
3.3.2 企业之间合作较少,非煤产业内部竞争过度 | 第34页 |
3.3.3 煤炭产业非煤产业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3.3.4 非煤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品牌优势不突出 | 第35页 |
3.4 问卷调查 | 第35-49页 |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第35-37页 |
3.4.2 调查问卷问题统计描述及相关性分析 | 第37-40页 |
3.4.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0-49页 |
4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向与路径探索 | 第49-56页 |
4.1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发展方向 | 第49页 |
4.2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探讨 | 第49-52页 |
4.2.1 产业接续模式 | 第49-50页 |
4.2.2 产业替代模式 | 第50-51页 |
4.2.3 复合模式 | 第51-52页 |
4.2.4 搬迁发展模式 | 第52页 |
4.3 济宁市产业转型道路上的障碍 | 第52-56页 |
4.3.1 资源型企业缺乏转型能力 | 第52-53页 |
4.3.2 人才资源短缺 | 第53页 |
4.3.3 金融、信息支持不足 | 第53-54页 |
4.3.4 土地塌陷问题愈演愈烈 | 第54页 |
4.3.5 政府对信息技术产业重视程度不够 | 第54-56页 |
5 济宁市产业转型与发展对策建议 | 第56-65页 |
5.1 大力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 第56-60页 |
5.1.1 做优做精第一产业 | 第56-57页 |
5.1.2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 第57-59页 |
5.1.3 做细做亮第三产业 | 第59-60页 |
5.2 提高产业转型的软环境保障 | 第60-62页 |
5.2.1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业核心技术进步和升级 | 第60-61页 |
5.2.2 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第61-62页 |
5.2.3 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引导资金向新技术产业投入 | 第62页 |
5.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生态文明 | 第62-65页 |
5.3.1 多渠道筹集资金,因地制宜治理采煤塌陷地 | 第62-63页 |
5.3.2 地上地下统筹规划,改善济宁城市环境建设 | 第63-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调查问卷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