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警察使用枪支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人民警察使用枪支问题的概述 | 第11-18页 |
1.1 使用枪支问题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 第11-13页 |
1.1.1 新规出台前对使用枪支的认识 | 第11-12页 |
1.1.2 新规出台后对使用枪支的认识 | 第12-13页 |
1.2 使用枪支问题的含义 | 第13-15页 |
1.2.1 使用枪支的概念 | 第13页 |
1.2.2 使用枪支的理论分析 | 第13-15页 |
1.3 使用枪支问题的研究旨趣 | 第15-18页 |
1.3.1 法律观念 | 第15-16页 |
1.3.2 法律体系 | 第16页 |
1.3.3 现代国家治理 | 第16-18页 |
2 使用枪支的主体 | 第18-22页 |
2.1 公安和警察 | 第18-19页 |
2.1.1 公安 | 第18-19页 |
2.1.2 警察 | 第19页 |
2.2 人民公安和人民警察 | 第19-22页 |
2.2.1 新中国的人民公安体制 | 第20页 |
2.2.2“人民”特性 | 第20-22页 |
3 使用枪支的一般原则 | 第22-27页 |
3.1 比例原则概述 | 第22-23页 |
3.1.1 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 | 第22页 |
3.1.2 比例原则本身的缺陷 | 第22-23页 |
3.2 比例原则的适用 | 第23-24页 |
3.2.1 法律移植 | 第23页 |
3.2.2 比例原则在我国立法上的体现 | 第23-24页 |
3.3 高一级别武力控制原则 | 第24-25页 |
3.3.1 高一级别武力控制的含义 | 第24页 |
3.3.2 高一级别武力控制的现实意义 | 第24-25页 |
3.4“人民”特性与使用枪支原则 | 第25-27页 |
3.4.1 为人民服务 | 第25页 |
3.4.2 人民特性对使用枪支的影响 | 第25-27页 |
4 使用枪支的具体实践 | 第27-34页 |
4.1 对人使用枪支的一般程序 | 第27-30页 |
4.1.1 表明身份 | 第27-28页 |
4.1.2 关于警告 | 第28-29页 |
4.1.3 射击要求 | 第29页 |
4.1.4 事后程序 | 第29-30页 |
4.2 警情研判与执法形势评估 | 第30-31页 |
4.2.1 警情研判 | 第30-31页 |
4.2.2 执法形势评估 | 第31页 |
4.3 使用枪支分级 | 第31-34页 |
4.3.1 使用枪支分级的标准 | 第31-32页 |
4.3.2 使用时的判断标准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