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发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课题研究的对象第11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1-12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第18-21页
第2章 大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第21-42页
    2.1 大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的认知第21-27页
        2.1.1 城市边缘区的定义与空间划分第21-24页
        2.1.2 城市边缘区的形成与特征第24-25页
        2.1.3 城市空间、居住空间、居住空间结构的定义第25-27页
    2.2 大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整体结构发展规律及模式第27-34页
        2.2.1 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空间的关系第27-29页
        2.2.2 大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整体发展的规律第29-31页
        2.2.3 国外大城市居住空间整体结构发展模式借鉴第31-34页
    2.3 大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内部结构发展的模式演进第34-42页
        2.3.1 第一阶段: 功能主义的邻里单位模式第34-36页
        2.3.2 第二阶段: 人本主义的住区模式第36-39页
        2.3.3 第三阶段: 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复合型生态住区第39-40页
        2.3.4 美国新城市主义模式对居住空间内部结构的借鉴第40-42页
第3章 宏观层次——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整体结构发展状况分析第42-64页
    3.1 成都市边缘区的空间范围第42-45页
        3.1.1 空间范围界定依据第42-43页
        3.2.2 空间范围的界定第43-45页
    3.2 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形成与演变第45-49页
        3.2.1 改革开放前的发展第45-46页
        3.2.2 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第46-47页
        3.2.3 住宅商品化以后的发展第47-49页
    3.3 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发展的动因第49-54页
        3.3.1 制度因素第49-51页
        3.3.2 经济因素第51-52页
        3.3.3 技术因素第52-53页
        3.3.4 环境因素第53-54页
    3.4 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发展特征第54-58页
        3.4.1 边缘区居住空间“向心郊区化”的特殊形态第54-55页
        3.4.2 边缘区居住空间连续性蔓延发展第55页
        3.4.3 边缘区住区开发成为当前住区开发主流第55-56页
        3.4.4 边缘区居住空间的人口构成复杂第56页
        3.4.5 边缘区以就近交通方式为主第56页
        3.4.6 边缘区居住空间多元化第56-58页
        3.4.7 边缘区居住空间发展不以城市“空心化”为代价第58页
    3.5 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宏观“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第58-64页
        3.5.1 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第58-61页
        3.5.2 居住空间过分依赖交通干道第61页
        3.5.3 居住空间对城市绿地的无序侵占第61页
        3.5.4 居住空间发展各自为阵第61-62页
        3.5.5 居住分异现象开始出现第62页
        3.5.6 居住区和工业区布局分离第62页
        3.5.7 边缘区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第62-64页
第4章 微观层次——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内部结构发展状况分析第64-91页
    4.1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类型划分第64-67页
        4.1.1 国外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划分第64-65页
        4.1.2 国内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划分第65-67页
    4.2 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类型划分及布局特点第67-74页
        4.2.1 商品型住区第68-70页
        4.2.2 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小区第70-72页
        4.2.3 工业、单位型住区第72-74页
    4.3 影响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的各因素第74-86页
        4.3.1 住区人口构成第74-76页
        4.3.2 住区邻里关系第76-77页
        4.3.3 住区住房条件第77-80页
        4.3.4 住区交通出行第80-81页
        4.3.5 住区空间环境第81-82页
        4.3.6 住区配套设施第82-84页
        4.3.7 边缘区住区总体评价第84-86页
    4.4 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微观“点”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第86-91页
        4.4.1 住区管理不到位第86页
        4.4.2 住区居民之间分层和隔离第86-87页
        4.4.3 住区内部居民异质性加剧第87页
        4.4.4 住区内部忽视邻里关系第87-88页
        4.4.5 住区开发模式单一第88页
        4.4.6 住区设施配套严重不足第88-89页
        4.4.7 住区空间环境缺乏规划设计第89页
        4.4.8 住区消失的场所感第89-91页
第5章 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第91-117页
    5.1 常见居住空间整体结构发展模式评析第91-93页
        5.1.1 以行政区为单位组织居住空间建设第91页
        5.1.2 按圈层结构模式组织住区建设第91-92页
        5.1.3 按交通线路组织住区建设第92-93页
    5.2 常见居住空间结构内部发展模式的反思第93-95页
        5.2.1 居住小区模式的弊端第93-94页
        5.2.2 居住空间结构内部组织模式发展趋势第94-95页
    5.3 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整体发展模式第95-110页
        5.3.1 成都市居住空间结构发展建议第95-100页
        5.3.2 “多心·组团”结构提出的原因第100-101页
        5.3.3 “多心·组团”结构的涵义第101-102页
        5.3.4 “多心·组团”结构的特点第102-104页
        5.3.5 “多心·组团”结构的原则和要素第104-107页
        5.3.6 “多心·组团”结构的空间划分第107-110页
    5.4 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内部发展模式第110-117页
        5.4.1 “多元·网络”结构提出的原因第110页
        5.4.2 “多元·网络”结构的涵义第110-112页
        5.4.3 “多元·网络”结构多种要素的建构第112-117页
结论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2页
附录:第122-12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香蕉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