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叶绿素二氢卟吩衍生物合成及Cu2+荧光分子探针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9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荧光分子探针第12-14页
    1.3 荧光分子探针识别机理第14-16页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简称PET)第14-15页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ge Tansfer,简称ICT)第15页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简称FRET)第15-16页
        1.3.4 激基缔合物(Excimer)第16页
    1.4 Cu~(2+)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第16-28页
        1.4.1 罗丹明类荧光分子探针第16-24页
        1.4.2 BODIPY类荧光分子探针第24-26页
        1.4.3 香豆素类荧光分子探针第26-27页
        1.4.4 卟啉类荧光分子探针第27-28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8-29页
第2章 叶绿素二氢卟吩荧光分子探针的制备第29-35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29-30页
    2.2 实验部分第30-32页
        2.2.1 脱镁叶绿酸-a甲酯的制备第30-31页
        2.2.2 二氢卟吩酰胺P6的制备第31-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脱镁叶绿酸-a甲酯Cu~(2+)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第35-49页
    3.1 仪器与试剂第35-36页
    3.2 实验部分第36-37页
        3.2.1 脱镁叶绿酸-a甲酯母液的配制第36页
        3.2.2 各种金属离子母液的配制第36页
        3.2.3 脱镁叶绿酸-a甲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第36-3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7-48页
        3.3.1 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研究第37-41页
        3.3.2 Cu~(2+)和脱镁叶绿酸-a甲酯作用后吸收光谱第41-42页
        3.3.3 Cu~(2+)和脱镁叶绿酸-a甲酯作用后荧光光谱第42-44页
        3.3.4 络合工作曲线第44-46页
        3.3.5 pH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第46页
        3.3.6 自来水中Cu~(2+)回收率实验第46-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二氢卟吩酰胺P6 Cu~(2+)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第49-64页
    4.1 仪器与试剂第49-50页
    4.2 实验部分第50-51页
        4.2.1 二氢卟吩酰胺P6母液的配制第50页
        4.2.2 各种金属离子母液的配制第50页
        4.2.3 二氢卟吩酰胺P6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第50-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63页
        4.3.1 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研究第51-55页
        4.3.2 Cu~(2+)和二氢卟吩酰胺P6作用后吸收光谱第55-58页
        4.3.3 Cu~(2+)和二氢卟吩酰胺P6作用后荧光光谱第58-60页
        4.3.4 络合工作曲线第60-62页
        4.3.5 pH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第62页
        4.3.6 自来水中Cu~(2+)回收率实验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附录第72-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钽基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及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下一篇:铁电体材料电热效应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