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管道直饮水处理系统的优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英文摘要第3页
第一章 综述第9-25页
    1.1 我国城市供水现状与面临的问题第9-11页
        1.1.1 我国城市供水现状第9-10页
        1.1.2 我国城市供水面临的问题第10-11页
    1.2 饮用水水质第11-15页
        1.2.1 水质问题的历程第11-12页
        1.2.2 水质标准的变迁第12-13页
        1.2.3 饮用水水质与人体健康第13-14页
        1.2.4 饮用水水质面临的问题第14-15页
    1.3 分质供水第15-22页
        1.3.1 国外的分质供水第15-16页
        1.3.2 国内分质供水的出现第16-19页
        1.3.3 国内管道直饮水工程的发展第19-22页
    1.4 我国管道直饮水的研究现状第22-23页
    1.5 本课题的提出第23-25页
第二章 管道直饮水水质标准的提出第25-34页
    2.1 国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第25-28页
        2.1.1 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标准第25页
        2.1.2 欧共体饮水指令第25-26页
        2.1.3 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第26-27页
        2.1.4 其它国家或地区饮用水水质标准第27-28页
    2.2 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第28-29页
    2.3 管道直饮水水质标准的提出第29-34页
第三章 管道直饮水净化工艺试验研究第34-60页
    3.1 活性炭吸附过滤第34-36页
        3.1.1 活性炭的物化性质与吸附第34-35页
        3.1.2 活性炭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35-36页
    3.2 膜分离技术第36-44页
        3.2.1 概述第36-37页
        3.2.2 反渗透第37-39页
        3.2.3 纳滤第39-40页
        3.2.4 超滤第40-41页
        3.2.5 微滤第41-42页
        3.2.6 小结第42-44页
    3.3 试验工艺的确定第44-46页
    3.4 试验内容与试验方案第46-47页
        3.4.1 试验内容第46页
        3.4.2 试验方案第46-47页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7-60页
        3.5.1 泉水为原水的试验结果第47-53页
        3.5.2 自来水为原水的试验结果第53-58页
        3.5.3 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管道直饮水消毒方式的试验研究第60-76页
    4.1 氯消毒法第60-62页
        4.1.1 余氯第60页
        4.1.2 氯消毒机理第60-61页
        4.1.3 氯消毒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第61-62页
    4.2 二氧化氯消毒法第62-63页
        4.2.1 二氧化氧消毒机理第62页
        4.2.2 二氧化氯消毒的优缺点第62-63页
    4.3 臭氧消毒法第63-64页
        4.3.1 臭氧消毒机理第63-64页
        4.3.2 臭氧消毒的优缺点第64页
    4.4 紫外线消毒法第64-65页
        4.4.1 紫外线消毒机理第64-65页
        4.4.2 紫外线消毒的优缺点第65页
    4.5 饮用水消毒法的比较第65-66页
    4.6 试验内容与试验方案第66-67页
        4.6.1 试验内容第66页
        4.6.2 试验方案第66-67页
    4.7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7-76页
        4.7.1 消毒对水的细菌学指标影响第67-71页
        4.7.2 消毒对水pH值的影响第71-74页
        4.7.3 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管道直饮水供水系统防止二次污染的试验研究第76-82页
    5.1 概述第76页
    5.2 管道直饮水管网系统的设计特点第76-79页
        5.2.1 设计用水量第76-77页
        5.2.2 管网设置形式第77页
        5.2.3 管材选用第77-79页
    5.3 试验内容与试验方案第79-80页
        5.3.1 试验内容第79页
        5.3.2 试验方案第79-80页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80-8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82-84页
    6.1 结论第82页
    6.2 建议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致 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云南铁路研究
下一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昆明轨道交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