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宪法教育的相关理论及重要性分析 | 第16-24页 |
2.1 宪法及宪法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16-21页 |
2.1.1 宪法涵义与特征 | 第16-17页 |
2.1.2 宪法的地位及作用 | 第17-18页 |
2.1.3 宪法教育的涵义与作用 | 第18-19页 |
2.1.4 大学生宪法教育的内容 | 第19-21页 |
2.2 大学生宪法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 第21-24页 |
2.2.1 引领大学生带头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第21页 |
2.2.2 引导大学生正确行使权利 | 第21页 |
2.2.3 指导大学生如何以公民的身份生活 | 第21-22页 |
2.2.4 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2页 |
2.2.5 塑造大学生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意识 | 第22-24页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及宪法教育现状调查 | 第24-27页 |
3.1 问卷综述 | 第24页 |
3.1.1 问卷对象情况 | 第24页 |
3.1.2 问卷主要内容 | 第24页 |
3.2 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及宪法教育现状 | 第24-27页 |
3.2.1 大学生宪法认识有所提高,但宪法知识匮乏 | 第24-25页 |
3.2.2 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有所增强,但宪法维权意识欠缺 | 第25页 |
3.2.3 大学生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但宪法观念淡薄 | 第25页 |
3.2.4 大学生认同宪法理念,但缺乏宪法信仰 | 第25-26页 |
3.2.5 宪法教育地位不突出 | 第26页 |
3.2.6 大学生宪法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 | 第26-27页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宪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3页 |
4.1 大学生自身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4.1.1 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 第27页 |
4.1.2 内心需求动力不足 | 第27-28页 |
4.2 学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4.2.1 宪法教育体系不完善 | 第28页 |
4.2.2 宪法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 | 第28-29页 |
4.2.3 师资队伍的法律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 第29页 |
4.3 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 第29-32页 |
4.3.1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轻法观念的影响 | 第29-31页 |
4.3.2 国家保证宪法实施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 第31页 |
4.3.3 社会权力至上观念影响 | 第31-32页 |
4.4 家庭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 第32-33页 |
第5章 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主要对策 | 第33-40页 |
5.1 树立科学的培育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宪法认知水平 | 第33-34页 |
5.1.1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理念 | 第33页 |
5.1.2 实施高校宪法教材统一改革 | 第33-34页 |
5.2 完善规范的校园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宪法意识 | 第34-37页 |
5.2.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第34-35页 |
5.2.2 改进教学评估模式 | 第35页 |
5.2.3 丰富宪法教学内容 | 第35页 |
5.2.4 改革宪法教学方法 | 第35-36页 |
5.2.5 建立健全的校园规章制度 | 第36-37页 |
5.3 构建有效的实践环节,激发大学生学习宪法的主观能动性 | 第37-38页 |
5.3.1 开展校园特色宪法文化活动 | 第37页 |
5.3.2 开设固定实践活动场所 | 第37-38页 |
5.4 推广健康的普法教育方法,丰富大学生宪法教育途径 | 第38页 |
5.4.1 做好宪法日的宪法知识宣传活动 | 第38页 |
5.4.2 充分利用广大传媒宣传宪法 | 第38页 |
5.5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附录Ⅰ 大学生宪法教育调查问卷 | 第4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