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文章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2.1 国外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2.2 国内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3 并购绩效及并购动因的理论概述 | 第18-26页 |
3.1 企业并购及并购绩效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3.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 第18-19页 |
3.1.2 企业并购特征 | 第19页 |
3.1.3 企业并购绩效的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3.2 国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分析 | 第20-23页 |
3.2.1 协同效率理论 | 第20-21页 |
3.2.2 多元化投资理论 | 第21页 |
3.2.3 自由现金流量理论 | 第21-22页 |
3.2.4 代理成本理论 | 第22页 |
3.2.5 市场势力理论 | 第22-23页 |
3.3 我国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分析 | 第23-24页 |
3.3.1 上市需求 | 第23页 |
3.3.2 政府推进并购 | 第23页 |
3.3.3 战略性扩张的需要 | 第23-24页 |
3.4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3.4.1 事件研究方法 | 第24页 |
3.4.2 会计研究法 | 第24-26页 |
4 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2页 |
4.1 并购后持股比例与并购绩效 | 第26-27页 |
4.2 行业相关性与并购绩效 | 第27页 |
4.3 关联交易与并购绩效 | 第27-28页 |
4.4 支付方式与并购绩效 | 第28页 |
4.5 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 | 第28-30页 |
4.5.1 股权结构分类研究 | 第28-29页 |
4.5.2 股权集中度分类研究 | 第29-30页 |
4.6 其他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4.6.1 并购企业生命周期与并购绩效 | 第30页 |
4.6.2 并购惯性与并购绩效 | 第30页 |
4.6.3 并购参与者与并购绩效 | 第30-32页 |
5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以制造业为例 | 第32-43页 |
5.1 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第32-33页 |
5.2 样本数据来源与选取标准 | 第33-34页 |
5.2.1 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与依据 | 第33页 |
5.2.2 选取样本标准 | 第33页 |
5.2.3 样本描述 | 第33-34页 |
5.3 变量界定及模型构造 | 第34-35页 |
5.3.1 变量界定 | 第34页 |
5.3.2 模型构造 | 第34-35页 |
5.4 利用因子分析评价并购绩效 | 第35-39页 |
5.4.1 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5.4.2 利用因子分析计算并购绩效过程 | 第36-39页 |
5.5 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3页 |
5.5.1 描述性统计 | 第39页 |
5.5.2 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5.5.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43-48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43-45页 |
6.2 政策性建议 | 第45-47页 |
6.2.1 规划长远的并购战略 | 第45页 |
6.2.2 选择合理支付方式 | 第45-46页 |
6.2.3 规范关联交易 | 第46页 |
6.2.4 完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合理化 | 第46页 |
6.2.5 注重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 第46-47页 |
6.3 研究局限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1 样本公司历年财务数据统计表 | 第52-65页 |
附录2 影响因素表 | 第65-67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