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第18-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含义 | 第19页 |
2.1.3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2.2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2.3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2.3.1 创新意识欠缺和管理决策失误 | 第21-22页 |
2.3.2 企业创新的内部环境有待改善 | 第22页 |
2.3.3 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 第22-23页 |
2.3.4 企业创新融资难 | 第23页 |
2.3.5 企业缺乏完善的扶持政策和创新服务体系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25-33页 |
3.1 评价指标设计的思路和原则 | 第25-27页 |
3.1.1 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 第25页 |
3.1.2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 第25页 |
3.1.3 总体框架 | 第25-27页 |
3.2 指标体系准则层分析 | 第27-29页 |
3.2.1 企业内部准则层分析 | 第27-28页 |
3.2.2 企业外部准则层分析 | 第28-29页 |
3.3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2页 |
3.3.1 企业内部层面指标的确定 | 第29-31页 |
3.3.2 企业外部层面指标的确定 | 第31页 |
3.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 第33-44页 |
4.1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3-35页 |
4.1.1 赋权方法的选择 | 第33页 |
4.1.2 组合赋权的方法 | 第33-34页 |
4.1.3 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4.2 数据来源与问卷设计 | 第35-37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4.2.2 问卷设计 | 第35-37页 |
4.3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实证 | 第37-41页 |
4.3.1 熵权法客观权重的测算 | 第37页 |
4.3.2 G1法主观权重的测算 | 第37-38页 |
4.3.3 组合权重的测算 | 第38-39页 |
4.3.4 评价结果 | 第39-41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5 对策建议 | 第44-48页 |
5.1 小微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建议 | 第44-46页 |
5.1.1 通过研发继续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 第44页 |
5.1.2 通过制度的改进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 第44-45页 |
5.1.3 多手段营销提升市场竞争力 | 第45页 |
5.1.4 加强产学研合作 | 第45-46页 |
5.2 商业银行加强与小微企业合作的建议 | 第46-47页 |
5.2.1 建立专家智囊团 | 第46页 |
5.2.2 建立小微型科技企业辅导机制 | 第46页 |
5.2.3 有效整合外部资源 | 第46-47页 |
5.2.4 建立金融超市 | 第4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