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7页 |
1 增生性瘢痕 | 第11-13页 |
1.1 形成机制 | 第11-12页 |
1.2 流行病学调查 | 第12页 |
1.3 治疗手段 | 第12-13页 |
2 双丹方 | 第13-15页 |
2.1 双丹方的传统功效及现代研究 | 第13-14页 |
2.2 丹参用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 | 第14-15页 |
2.3 牡丹皮用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 | 第15页 |
2.4 双丹方的协同作用 | 第15页 |
3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4 研究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处方前研究 | 第17-2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1.1 仪器 | 第17页 |
1.2 试剂 | 第17-18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18-24页 |
2.1 DSS、DPF、DST的理化性质 | 第18页 |
2.2 DSS、DPF、DST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第18-22页 |
2.3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2-24页 |
3 讨论 | 第24页 |
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双丹脂质体凝胶剂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第25-3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1.1 仪器 | 第25页 |
1.2 试剂 | 第25-26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6-33页 |
2.1 SD-Lips处方和制备工艺单因素考察 | 第26-29页 |
2.2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处方 | 第29-32页 |
2.3 SD Lip-Gels的制备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双丹脂质体凝胶剂的理化性质及质量考察 | 第35-4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1.1 仪器 | 第35页 |
1.2 试剂 | 第35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5-40页 |
2.1 SD-Lip Gels的理化性质考察 | 第35-37页 |
2.2 SD-Lip Gels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37-38页 |
2.3 SD-Lip Gels的体外透皮实验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双丹脂质体凝胶剂抗兔耳增生性瘢痕作用研究 | 第42-4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1.1 仪器 | 第42页 |
1.2 试剂 | 第42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2 方法 | 第42-43页 |
2.1 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 | 第42-43页 |
2.2 标本采集 | 第43页 |
2.3 瘢痕增生指数(HI)的测量 | 第43页 |
2.4 成纤维细胞数密度(NA)的测量 | 第43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43页 |
3 结果 | 第43-46页 |
3.1 肉眼观察 | 第43-44页 |
3.2 组织学观察 | 第44-45页 |
3.3 HI和NA的测量 | 第45页 |
3.4 各组兔血清IL-1β、TGF-β1 的含量比较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页 |
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双丹脂质体凝胶剂的经皮药动学研究 | 第47-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1.1 仪器 | 第47页 |
1.2 试剂 | 第47-48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4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8-53页 |
2.1 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8-49页 |
2.2 探针体外回收率试验 | 第49-51页 |
2.3 探针体内回收率的校正 | 第51-52页 |
2.4 SD-Lip Gels及SD-Gels的经皮药动学研究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第62-63页 |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