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3-20页 |
1.1 苏木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 苏木的化学成分 | 第13-14页 |
1.3 苏木的质量控制方法 | 第14页 |
1.4 苏木药理作用 | 第14-17页 |
1.4.1 抗菌作用 | 第14页 |
1.4.2 抗肿瘤作用 | 第14-15页 |
1.4.3 抗癌作用 | 第15页 |
1.4.4 抗炎作用 | 第15-16页 |
1.4.5 血管舒张作用 | 第16页 |
1.4.6 免疫抑制作用 | 第16页 |
1.4.7 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 第16页 |
1.4.8 其他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1.5 巴西苏木素及原苏木素B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17-18页 |
1.6 苏木的临床应用 | 第18-19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轨道离子阱质谱联用技术快速剖析苏木水提液中化学成分 | 第20-48页 |
1.1 仪器与材料 | 第20-21页 |
1.1.1 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1.1.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1 实验条件 | 第21-22页 |
2.1.1 色谱条件 | 第21页 |
2.1.2 ESI离子源设置 | 第21-22页 |
3.1 主要化学成分的鉴定与推断 | 第22-26页 |
3.1.1 巴西苏木素类成分鉴定 | 第22页 |
3.1.2 原苏木素类成分鉴定 | 第22-23页 |
3.1.3 高异黄酮类成分鉴定 | 第23-25页 |
3.1.4 查尔酮类成分鉴定 | 第25页 |
3.1.5 苯丙素类成分鉴定 | 第25页 |
3.1.6 未知成分鉴定 | 第25-26页 |
4.1 讨论 | 第26-27页 |
4.1.1 样品处理方法的优化 | 第26页 |
4.1.2 LC-MS条件优化 | 第26页 |
4.1.3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26-27页 |
5.1 小结 | 第27-48页 |
第三章 应用UPLC技术同时快速测定苏木中巴西苏木素和原苏木素B的含量 | 第48-56页 |
1.1 仪器与试药 | 第48-49页 |
1.2 方法与结果 | 第49-50页 |
1.2.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 | 第49-50页 |
1.2.2 苏木水提物供试品溶液及两种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0页 |
1.3 方法学考察 | 第50-54页 |
1.3.1 线性关系考察 | 第50-52页 |
1.3.2 精密度考察 | 第52页 |
1.3.3 稳定性考察 | 第52页 |
1.3.4 重复性考察 | 第52页 |
1.3.5 加标回收率考察 | 第52-54页 |
1.4 样品的测定 | 第54页 |
1.5 讨论 | 第54页 |
1.6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原苏木素B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参数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56-67页 |
1.1 仪器与材料 | 第56-57页 |
1.1.1 仪器与试药 | 第56-57页 |
1.1.2 实验动物 | 第57页 |
2.1 方法与结果 | 第57-58页 |
2.1.1 色谱条件 | 第57页 |
2.1.2 质谱条件 | 第57页 |
2.1.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7-58页 |
2.1.4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58页 |
3.1 方法学考察 | 第58-63页 |
3.1.1 专属性考察 | 第58-60页 |
3.1.2 标准曲线和最低定量限 | 第60页 |
3.1.3 准确度、精密度考察 | 第60-61页 |
3.1.4 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考察 | 第61-62页 |
3.1.5 稳定性考察 | 第62-63页 |
4.1 原苏木素B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及其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63-65页 |
4.1.1 分组与给药 | 第63页 |
4.1.2 血浆样品的采集 | 第63-64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64-65页 |
5.1 讨论 | 第65-66页 |
6.1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巴西苏木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参数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67-78页 |
1.1 仪器与材料 | 第67-68页 |
1.1.1 仪器与试药 | 第67-68页 |
1.1.2 实验动物 | 第68页 |
2.1 方法与结果 | 第68-69页 |
2.1.1 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 | 第68页 |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68-69页 |
2.1.3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69页 |
3.1 方法学考察 | 第69-74页 |
3.1.1 专属性考察 | 第69-70页 |
3.1.2 标准曲线和最低定量限 | 第70-71页 |
3.1.3 准确度、精密度考察 | 第71-72页 |
3.1.4 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考察 | 第72-73页 |
3.1.5 稳定性考察 | 第73-74页 |
4.1 巴西苏木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及其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74-76页 |
4.1.1 分组与给药 | 第74页 |
4.1.2 血浆样品的采集 | 第74-75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75-76页 |
5.1 讨论 | 第76-77页 |
6.1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创新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附图 | 第91-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