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1 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OA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1页 |
1.1.2 OA的发病机制研究 | 第11-12页 |
1.1.3 细胞因子在OA病变中的作用 | 第12页 |
1.1.4 治疗OA的途径 | 第12-13页 |
1.1.5 中医药治疗OA的应用 | 第13-14页 |
1.1.6 川芎及山柰治疗OA方面研究 | 第14页 |
1.2 温敏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常用温敏材料 | 第15页 |
1.2.2 给药途径 | 第15-18页 |
1.2.3 温敏凝胶在抗OA方面的应用 | 第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芎柰抗OA有效部位研究 | 第19-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仪器 | 第19-20页 |
2.1.2 药物与试剂 | 第20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21-41页 |
2.2.1 芎柰提取物的制备 | 第21页 |
2.2.2 FA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1-27页 |
2.2.3 EPM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7-33页 |
2.2.4 芎柰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 第33-35页 |
2.2.5 芎柰抗OA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 | 第35-41页 |
2.3 讨论 | 第41-43页 |
2.3.1 FA及EPMC的检测波长及流动相的确定 | 第41-42页 |
2.3.2 OA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芎柰温敏凝胶的制备 | 第43-5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3.1.1 仪器 | 第43页 |
3.1.2 药物与试剂 | 第43-44页 |
3.1.3 实验动物 | 第44页 |
3.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44-53页 |
3.2.1 芎柰EAE的提取分离 | 第44页 |
3.2.2 胶凝温度的测定 | 第44页 |
3.2.3 粘度的测定 | 第44页 |
3.2.4 累积透皮通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3.2.5 基质的选择 | 第45-46页 |
3.2.6 保湿剂的选择 | 第46-47页 |
3.2.7 透皮促进剂的选择 | 第47-48页 |
3.2.8 芎柰温敏凝胶的制备 | 第48页 |
3.2.9 处方工艺优化 | 第48-52页 |
3.2.10 体外透皮试验 | 第52-53页 |
3.3 讨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芎柰温敏凝胶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54-7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4.1.1 仪器 | 第54页 |
4.1.2 药物与试剂 | 第54-55页 |
4.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55-71页 |
4.2.1 芎柰温敏凝胶理化性质的考察 | 第55-56页 |
4.2.2 芎柰温敏凝胶的成分分析 | 第56-68页 |
4.2.3 芎柰温敏凝胶稳定性考察 | 第68-71页 |
4.3 讨论 | 第71-72页 |
第五章 芎柰温敏凝胶的初步药效学及皮肤刺激性考察 | 第72-86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72-73页 |
5.1.1 仪器 | 第72页 |
5.1.2 药物与试剂 | 第72-73页 |
5.1.3 实验动物 | 第73页 |
5.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73-84页 |
5.2.1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 | 第73页 |
5.2.2 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 | 第73-74页 |
5.2.3 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实验 | 第74-75页 |
5.2.4 热刺激致小鼠疼痛反应实验 | 第75-76页 |
5.2.5 木瓜蛋白酶诱致大鼠OA模型实验 | 第76-81页 |
5.2.6 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81-84页 |
5.3 讨论 | 第84-86页 |
全文结论和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0页 |
附录 | 第100-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