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农业物理学论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

融合特征距离与信息熵的大田土壤数据聚类方法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智慧农业简介第10-11页
        1.1.2 大田监测系统第11页
        1.1.3 传感器部署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传感器部署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数据聚类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思路第15页
    1.4 章节安排第15-18页
第二章 面向大田作业的数据采集和聚类算法的基础理论第18-31页
    2.1 大田作业概述第18页
    2.2 大田作业信息采集网络第18-22页
        2.2.1 大田信息采集传感器第19-21页
        2.2.2 传感器节点第21-22页
    2.3 土壤温湿度数据传输网络第22-25页
        2.3.1 基于蓝牙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第22-23页
        2.3.2 基于射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第23页
        2.3.3 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第23-24页
        2.3.4 WIFI无线传感器网络第24-25页
    2.4 传感器部署第25页
    2.5 数据聚类算法第25-29页
        2.5.1 BIRCH第26-27页
        2.5.2 STING第27-28页
        2.5.3 DENCLUE第28-29页
        2.5.4 k-means第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融合特征距离与信息熵数据聚类的部署方法第31-45页
    3.1 算法整体思路第31页
    3.2 多维扩散的数据标准化第31-32页
    3.3 基于欧式聚类因子的初级聚类第32-34页
        3.3.1 基于欧式稀疏度密度聚集控制因子确定k和聚类初始中心第32-33页
        3.3.2 多维扩散的数据分布密度聚类初始数据簇第33-34页
    3.4 融合熵增减的聚类优化第34-36页
        3.4.1 基于熵增减的多目标聚类准则函数第34-35页
        3.4.2 级联熵增减的多目标聚类收敛方法第35-36页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36-44页
        3.5.1 实验对象及相关设置第36-37页
        3.5.2 人工数据集的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第37-42页
        3.5.3 UCI数据集的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第42-44页
    3.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基于大田墒情监测与预测系统的算法的测试与性能分析第45-62页
    4.1 系统架构设计第45-55页
        4.1.1 功能结构设计第45-48页
        4.1.2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第48-49页
        4.1.3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第49页
        4.1.4 数据字典第49-53页
        4.1.5 逻辑结构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第53-54页
        4.1.6 预测结果显示第54-55页
    4.2 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第55-59页
        4.2.1 整体部署方案设计第55-56页
        4.2.2 采集大田信息数据集第56-57页
        4.2.3 对大田数据进行融合特征距离与信息熵的数据聚类第57-58页
        4.2.4 传感器节点部署方案第58-59页
    4.3 土壤温湿度预测结果分析第59-60页
    4.4 基于融合特征距离与信息熵的数据聚类部署方法分析第60-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5.1 总结第62-63页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ndroid的多媒体交互式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WSN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