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多角度人脸表情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第9-15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课题研究内容第10-14页
        1.1.3 课题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多角度人脸表情识别方法、难点及发展方向第15-18页
        1.2.1 多角度人脸表情识别方法第15-17页
        1.2.2 多角度人脸表情识别的难点第17-18页
        1.2.3 多角度人脸表情识别的发展方向第18页
    1.3 多角度表情数据库的分析第18-20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第20-23页
第2章 多角度的人脸表情形状特征提取第23-37页
    2.1 人脸表情形状特征分析第23-29页
        2.1.1 标准姿态下的人脸面部表情形状特征第23-24页
        2.1.2 标准姿态人脸表情的表征第24页
        2.1.3 标准姿态的面部表情表征实例第24-26页
        2.1.4 标准姿态AU表征实例第26-29页
    2.2 回归模型增量修正策略的多角度人脸表情特征提取方法第29-32页
        2.2.1 线性回归顺序级联第29-31页
        2.2.2 回归模型增量修正策略第31页
        2.2.3 回归模型增量修正策略算法第31-32页
    2.3 回归模型增量修正策略在多角度人脸表情特征提取中的应用第32-36页
        2.3.1 回归模型增量修正策略特征表示第32-33页
        2.3.2 LFPW数据库的多角度人脸表情形状特征提取实验对比第33-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角度人脸表情识别第37-48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第37-44页
        3.2.1 线性支持向量机第39-41页
        3.2.2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第41-43页
        3.2.3 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第43-44页
    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角度人脸表情识别实验第44-47页
        3.3.1 多角度人脸表情数据库样本集的选取第44-45页
        3.3.2 多角度人脸表情特征提取以及分类识别的结果第45-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判别共享高斯过程隐变量模型第48-58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判别共享高斯过程隐变量模型第48-55页
        4.2.1 判别高斯过程隐变量模型第48-50页
        4.2.2 判别共享高斯过程隐变量模型第50-52页
        4.2.3 判别共享高斯过程隐变量模型对样本的学习与测试第52-54页
        4.2.4 判别共享高斯过程隐变量模型的具体算法流程第54-55页
    4.3 基于判别共享高斯过程隐变量模型的多角度人脸表情识别方法第55-56页
        4.3.1 LFPW数据库下样本集的选取第55-56页
        4.3.2 LFPW数据库下形状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第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基于回归模型增量修正策略和DS-GPLVM的多角度人脸表情识别第58-68页
    5.1 CMU-PIE数据库下回归模型增量修正策略特征的提取设计第58-60页
        5.1.1 CMU-PIE数据库下样本集的选取第58-60页
        5.1.2 CMU-PIE数据库下的人脸表情特征提取第60页
    5.2 主成分分析(PCA)降维第60-64页
        5.2.1 将高维样本降到0维的情况第60-61页
        5.2.2 将高维样本降到1维的情况第61-64页
        5.2.3 将高维样本降到d '维的情况第64页
    5.3 判别共享高斯过程隐变量模型识别第64-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68-71页
    6.1 结论第68-69页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公路BOT模式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以萍洪高速为例
下一篇:共青城市道路交通智能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