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自认规则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自认规则的一般原理 | 第9-19页 |
一、民事诉讼自认的基本内涵及成立要件 | 第9-10页 |
(一) 自认的含义 | 第9页 |
(二) 自认的成立要件 | 第9-10页 |
二、民事诉讼自认的性质 | 第10-12页 |
(一) 意思表示说 | 第10页 |
(二) 观念通知说 | 第10-11页 |
(三) 传闻法则例外说 | 第11页 |
(四) 情况证据说 | 第11-12页 |
(五) 区别说或折中说 | 第12页 |
三、民事诉讼自认的价值 | 第12-13页 |
(一) 突显程序主体性地位 | 第12页 |
(二) 提高诉讼效率,实现司法公正 | 第12-13页 |
(三) 促进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 | 第13页 |
四、民事诉讼自认的分类 | 第13-15页 |
(一) 诉讼上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 | 第13页 |
(二) 明示的自认与默示的自认 | 第13-14页 |
(三) 当事人的自认和诉讼代理人的自认 | 第14页 |
(四) 完全的自认与附加限制的自认 | 第14页 |
(五) 先行自认和事后自认 | 第14-15页 |
五、民事诉讼自认的效力 | 第15-17页 |
(一) 自认效力的分类 | 第15页 |
(二) 自认效力的限制 | 第15-17页 |
六、自认的撤销与追复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自认规则的比较法考察 | 第19-23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有关自认规则的规定 | 第19页 |
(一) 英国 | 第19页 |
(二) 美国 | 第19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有关自认规则的规定 | 第19-21页 |
(一) 德国 | 第20页 |
(二) 日本 | 第20-21页 |
(三) 台湾地区 | 第21页 |
三、对两大法系有关自认规则的分析比较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法自认规则之检讨 | 第23-28页 |
一、自认含义之检讨 | 第23页 |
(一) 自认与承认 | 第23页 |
(二) 自认与认诺 | 第23页 |
二、自认对象之检讨 | 第23-24页 |
(一) 自认的对象(主要事实)界定不明确 | 第23-24页 |
(二) 自认的对象是否包含"于己有利"的事实 | 第24页 |
三、自认类型之检讨 | 第24-25页 |
(一) 附加限制的自认问题 | 第24-25页 |
(二) 拟制自认问题 | 第25页 |
四、自认效力之检讨 | 第25-27页 |
(一) 对法院的效力未明确规定 | 第25-26页 |
(二) 调解、和解中让步的效力 | 第26页 |
(三) 虚假自认的效力 | 第26页 |
(四) 诉讼外自认的效力 | 第26-27页 |
五、自认撤销之检讨 | 第27-28页 |
(一) 撤销自认的情形过窄 | 第27页 |
(二) 自认的撤销前后规定不一致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我国民事诉讼自认规则的完善途径 | 第28-33页 |
一、完善自认规则的宏观措施 | 第28-30页 |
(一) 私法自治原则的贯彻 | 第28页 |
(二) 诉讼模式的转换 | 第28页 |
(三) 辩论原则的修正 | 第28-29页 |
(四) 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 | 第29页 |
(五) 法官释明权的适度行使 | 第29-30页 |
二、自认规则的具体化 | 第30-33页 |
(一) 自认主体的界定 | 第30页 |
(二) 自认客体的界定 | 第30-31页 |
(三) 自认时间的界定 | 第31页 |
(四) 自认效力的界定 | 第31页 |
(五) 自认撤销的界定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