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水坝拆除后沉积物侵蚀沉积规律及局部河貌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6页 |
1.1.1 小型水库降等报废与拆除现状 | 第10-12页 |
1.1.2 拆坝对河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12-14页 |
1.1.3 拆坝对河流生物的影响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拆坝的河貌影响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2 拆坝的河貌响应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36页 |
2.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2.1.2 河流水系 | 第22-23页 |
2.1.3 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2.2 西河大坝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2.3 流域水文气象条件 | 第25-32页 |
2.3.1 气象站和水文站分布情况 | 第25-27页 |
2.3.2 测站选择及资料审查 | 第27-28页 |
2.3.3 流域径流推算 | 第28-32页 |
2.4 河流泥沙概况及含沙量推求 | 第32-35页 |
2.4.1 泥沙概况 | 第32-33页 |
2.4.2 无资料地区含沙量推求 | 第33-34页 |
2.4.3 泥沙粒径分析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水沙模型构建与参数率定 | 第36-50页 |
3.1 Delft3D模型简介 | 第36-38页 |
3.1.1 模型概述 | 第36页 |
3.1.2 主要模块介绍 | 第36-38页 |
3.2 Delft3D模型理论基础 | 第38-44页 |
3.2.1 基本假设 | 第38-39页 |
3.2.2 控制方程 | 第39-41页 |
3.2.3 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3.2.4 2D-Weir应用原理 | 第42-44页 |
3.3 研究区域水沙模型建立 | 第44-46页 |
3.3.1 网格划分 | 第44-45页 |
3.3.2 地形生成 | 第45-46页 |
3.4 研究区域水沙模型参数设置与率定 | 第46-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拆坝后水沙过程模拟及河貌变化 | 第50-74页 |
4.1 模型初始条件推求与设置 | 第50-54页 |
4.1.1 水位变化 | 第50-51页 |
4.1.2 流速变化 | 第51-52页 |
4.1.3 河道形态变化 | 第52-54页 |
4.2 拆坝后短期水沙过程及河貌变化模拟分析 | 第54-62页 |
4.2.1 水位变化 | 第54-55页 |
4.2.2 流速变化 | 第55-56页 |
4.2.3 悬移质浓度分布 | 第56-58页 |
4.2.4 泥沙冲淤分布 | 第58-60页 |
4.2.5 河道形态变化 | 第60-62页 |
4.3 拆坝后长期水沙过程及河貌变化模拟分析 | 第62-68页 |
4.3.1 水深变化 | 第63页 |
4.3.2 流速变化 | 第63-64页 |
4.3.3 悬移质浓度变化 | 第64-65页 |
4.3.4 泥沙冲淤变化 | 第65-66页 |
4.3.5 河道形态变化 | 第66-68页 |
4.4 不同拆坝方式对水沙过程及河貌演变的影响 | 第68-73页 |
4.4.1 水深对比 | 第69-71页 |
4.4.2 流速对比 | 第71-72页 |
4.4.3 泥沙冲淤对比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