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8-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城市综合管廊安全风险源辨识研究 | 第20-40页 |
2.1 辨识内容 | 第20页 |
2.2 安全风险源分类体系 | 第20-22页 |
2.2.1 综合管廊系统构成 | 第20-21页 |
2.2.2 基于肯特法的管廊安全风险分类 | 第21-22页 |
2.3 管廊安全风险影响因素辨识 | 第22-39页 |
2.3.1 廊体本身因素 | 第22-33页 |
2.3.2 管线本身因素 | 第33-37页 |
2.3.3 环境因素 | 第37-39页 |
2.3.4 人为因素 | 第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城市综合管廊安全风险演化机制研究 | 第40-53页 |
3.1 综合管廊安全风险演化机理 | 第40-45页 |
3.1.1 突发事件基本演化机理 | 第40-42页 |
3.1.2 演化机理特点与对比 | 第42页 |
3.1.3 综合管廊风险的演化机理 | 第42-45页 |
3.2 城市综合管廊事故演化作用路径分析 | 第45-46页 |
3.2.1 综合管廊事故风险体系 | 第45页 |
3.2.2 综合管廊事故演化路径 | 第45-46页 |
3.3 基于演化路径和风险矩阵的事故风险值判定 | 第46-52页 |
3.3.1“风险矩阵—图论—AHP标度”风险值判定模型 | 第46-47页 |
3.3.2 模型算法 | 第47-48页 |
3.3.3 管廊事故风险值计算 | 第48-52页 |
3.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城市综合管廊安全风险因素与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 第53-69页 |
4.1 管廊事故树构建及危害程度分析方法 | 第53-56页 |
4.1.1 城市综合管廊安全风险事故树综合模型 | 第53-54页 |
4.1.2 事故树模型下的安全因素重要度分析方法 | 第54页 |
4.1.3 实例分析 | 第54-56页 |
4.2 城市综合管廊安全风险评价体系 | 第56页 |
4.3 城市综合管廊安全状态评价方法 | 第56-61页 |
4.3.1 尺寸设计安全等级评价方法 | 第56-59页 |
4.3.2 综合管廊灰色聚类判断标准构建 | 第59-61页 |
4.3.3 结构设计安全等级评价方法 | 第61页 |
4.4 城市综合管廊安全后果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 第61-65页 |
4.4.1 评价对象和目标 | 第61-62页 |
4.4.2 评价模型和计算步骤 | 第62-65页 |
4.4.3 结果分析与展示 | 第65页 |
4.5 基于风险源辨识的综合管廊安全运营风险监控体系研究 | 第65-68页 |
4.5.1 主要监控对象、内容和方法 | 第65-66页 |
4.5.2 监控系统构建 | 第66-68页 |
4.6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与研究 | 第69-86页 |
5.1 基本概况 | 第69-70页 |
5.2 主要参数 | 第70-73页 |
5.3 安全状态评价 | 第73-81页 |
5.3.1 尺寸设计安全等级评价 | 第73-80页 |
5.3.2 结构设计安全等级评价 | 第80-81页 |
5.4 安全后果影响评价 | 第81-86页 |
5.4.1 影响范围划分 | 第81-83页 |
5.4.2 主要评价参数标定 | 第83-84页 |
5.4.3 评价结果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