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航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意义及应用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航运概况 | 第12-15页 |
1.3.1 密西西比河航运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3.2 长江航运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分布式航运系统动力学框架 | 第16-28页 |
2.1 长江航运基本现状与发展规划 | 第16-19页 |
2.1.1 长江航运的基本现状 | 第16-17页 |
2.1.2 长江航运的发展规划 | 第17-19页 |
2.2 长江航运承载力模型研究的重大问题 | 第19-24页 |
2.2.1 航道等级提升问题 | 第19-20页 |
2.2.2 港口布局完善问题 | 第20-23页 |
2.2.3 三峡船闸扩能问题 | 第23-24页 |
2.3 长江航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4-27页 |
2.3.1 经济需求驱动模型 | 第25-26页 |
2.3.2 货物运输方式选择模型 | 第26页 |
2.3.3 航运承载力识别模型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货运量经济需求驱动模型 | 第28-46页 |
3.1 国内外经济结构发展概况 | 第28-31页 |
3.1.1 中国经济结构概况 | 第28-30页 |
3.1.2 国际经济结构概况 | 第30-31页 |
3.2 货运量与经济结构关系 | 第31-36页 |
3.2.1 货运量与经济因果关系 | 第33-35页 |
3.2.2 货运量与经济相关关系 | 第35-36页 |
3.3 货运量预测模型 | 第36-40页 |
3.3.1 经济需求驱动模型 | 第36-37页 |
3.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37-38页 |
3.3.3 Logistic生长模型 | 第38-39页 |
3.3.4 灰色系统理论模型 | 第39-40页 |
3.4 模型率定与验证 | 第40-45页 |
3.4.1 模型率定 | 第40-44页 |
3.4.2 模型验证 | 第44-45页 |
3.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货物运输方式选择模型 | 第46-60页 |
4.1 货物运输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46-54页 |
4.1.1 货物运输方式概述 | 第46-48页 |
4.1.2 货物运输量 | 第48-50页 |
4.1.3 运输线路长度 | 第50-51页 |
4.1.4 货运种类构成 | 第51-54页 |
4.2 水路货运量选择模型 | 第54-59页 |
4.2.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54-56页 |
4.2.2 影响水路货运量的主成分分析 | 第56-57页 |
4.2.3 水路货运量选择模型 | 第57-59页 |
4.3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航运承载力识别模型 | 第60-78页 |
5.1 航道通过能力模型 | 第60-66页 |
5.1.1 长江干线通航概况 | 第60-61页 |
5.1.2 航道通过能力计算公式 | 第61-63页 |
5.1.3 长江干线通航能力计算 | 第63-66页 |
5.2 港口货流运输模型 | 第66-70页 |
5.2.1 港口货流OD结构 | 第66-68页 |
5.2.2 货流通过能力限制条件 | 第68-70页 |
5.3 航运承载力识别 | 第70-77页 |
5.4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分布式航运承载力在长江干线的应用 | 第78-89页 |
6.1 基于经济需求的货运总量预测 | 第78-81页 |
6.1.1 经济结构预测 | 第78-81页 |
6.1.2 货运总量预测 | 第81页 |
6.2 水路货运量选择结果 | 第81-82页 |
6.3 长江航运承载力预测及识别 | 第82-88页 |
6.4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0页 |
7.1 结论 | 第89页 |
7.2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