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河流上下双丁坝水流特性的数值模拟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物理模型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数值模拟方面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丁坝水流的数学模型控制方程及数值求解 | 第16-31页 |
2.1 控制方程 | 第16-21页 |
2.1.1 水流的基本方程 | 第16-19页 |
2.1.2 紊流模型 | 第19-21页 |
2.2 控制方程解法 | 第21-25页 |
2.2.1 离散化方法 | 第22-23页 |
2.2.2 控制方程的积分 | 第23-24页 |
2.2.3 三维问题的离散方程 | 第24-25页 |
2.3 流场数值解法 | 第25-27页 |
2.4 自由水面的处理 | 第27-28页 |
2.5 网格划分 | 第28-29页 |
2.6 边界条件以及近壁面的处理 | 第29-30页 |
2.6.1 边界条件 | 第29页 |
2.6.2 近壁面处理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上下双丁坝水流模型的验证与计算 | 第31-44页 |
3.1 模型的搭建 | 第33-37页 |
3.1.1 计算区域 | 第33页 |
3.1.2 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3.1.3 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 | 第34-37页 |
3.1.4 初始条件设置及迭代求解 | 第37页 |
3.2 模型的验证 | 第37-43页 |
3.2.1 水位的验证 | 第37-40页 |
3.2.2 流速的验证 | 第40-42页 |
3.2.3 水流紊动动能的验证 | 第42-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双丁坝周围的自由水面线及流速分布 | 第44-67页 |
4.1 计算工况 | 第44页 |
4.2 双丁坝周围的自由水面线分布特点 | 第44-53页 |
4.2.1 整个计算区域的自由水面线概述 | 第44-45页 |
4.2.2 纵向自由水面线的分布特点 | 第45-49页 |
4.2.3 横向自由水面线的分布特点 | 第49-53页 |
4.3 流速的分布特点 | 第53-65页 |
4.3.1 流速沿纵向的分布 | 第54-58页 |
4.3.2 流速沿横向的分布 | 第58-62页 |
4.3.3 流速沿垂向的分布 | 第62-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上下双丁坝周围水流的紊动特性 | 第67-93页 |
5.1 紊动能的变化规律 | 第67-77页 |
5.1.1 紊动能沿垂向的变化 | 第67-71页 |
5.1.2 紊动能沿纵向的变化 | 第71-75页 |
5.1.3 紊动能沿横向的变化 | 第75-77页 |
5.2 紊动耗散率的变化特点 | 第77-85页 |
5.2.1 紊动耗散率沿垂向的变化 | 第77-80页 |
5.2.2 紊动耗散率沿纵向的变化 | 第80-82页 |
5.2.3 紊动耗散率沿横向的变化 | 第82-85页 |
5.3 双丁坝周围及坝体上的动水压强的分布特点 | 第85-91页 |
5.3.0 双丁坝周围区域动水压强分布 | 第85-87页 |
5.3.1 不同坝长时动水压强的分布 | 第87-88页 |
5.3.2 不同挑角时的动水压强分布 | 第88-89页 |
5.3.3 不同水深时的动水压强分布 | 第89-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3-96页 |
6.1 结论 | 第93-95页 |
6.2 建议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