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涡轮气动设计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2 涡轮弯叶片和端壁收缩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涡轮掠叶片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4 涡轮后加载叶片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本文工作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1.3.3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某微型涡轮的性能分析 | 第21-37页 |
2.1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1-26页 |
2.1.1 CFD技术和CFX软件简介 | 第21-22页 |
2.1.2 控制方程 | 第22-23页 |
2.1.3 湍流模型 | 第23-26页 |
2.2 本章的研究对象 | 第26-28页 |
2.3 计算的前处理 | 第28-29页 |
2.3.1 网格划分 | 第28-29页 |
2.3.2 计算工具的选择及设置 | 第29页 |
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29-35页 |
2.4.1 涡轮流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比较 | 第29-30页 |
2.4.2 涡轮内部流动状况分析 | 第30-34页 |
2.4.3 涡轮性能分析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涡轮的弯、掠叶片造型流场分析 | 第37-60页 |
3.1 弯、掠叶片降低静子叶栅内能量损失的机理 | 第37-39页 |
3.1.1 叶栅内二次流损失简介 | 第37-38页 |
3.1.2 弯、掠叶片降低静子叶栅内能量损失的机理 | 第38-39页 |
3.2 涡轮弯叶片造型的流场分析 | 第39-45页 |
3.2.1 涡轮的弯叶片造型 | 第39页 |
3.2.2 涡轮的弯叶片方案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 | 第39-45页 |
3.3 涡轮掠叶片造型的流场分析 | 第45-57页 |
3.3.1 涡轮的掠叶片造型 | 第45-46页 |
3.3.2 掠角对涡轮流场的影响 | 第46-50页 |
3.3.3 掠高对涡轮流场的影响 | 第50-57页 |
3.4 涡轮弯掠叶片方案性能特性评估 | 第57-60页 |
3.4.1 涡轮弯掠叶片方案设计转速流量特性评估 | 第57-58页 |
3.4.2 涡轮弯掠叶片方案设计转速效率特性评估 | 第58页 |
3.4.3 涡轮弯掠叶片方案设计点性能 | 第58-60页 |
4 涡轮后加载叶片造型与流场分析 | 第60-84页 |
4.1 后加载叶片抑制二次流损失机理 | 第60-62页 |
4.1.1 后加载叶型简介 | 第60页 |
4.1.2 涡轮叶片参数化 | 第60-62页 |
4.2 叶型厚度的影响 | 第62-65页 |
4.2.1 叶型厚度修改方案 | 第62页 |
4.2.2 叶型载荷分布情况分析 | 第62-63页 |
4.2.3 总压恢复系数和静叶出气角分析 | 第63-65页 |
4.3 叶型中弧线的影响 | 第65-71页 |
4.3.1 叶型中弧线修改方案 | 第65-66页 |
4.3.2 叶型载荷分布情况分析 | 第66-67页 |
4.3.3 内部流场分析 | 第67-70页 |
4.3.4 总压恢复系数和静叶出气角分析 | 第70-71页 |
4.4 后加载叶型的组合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第71-78页 |
4.4.1 后加载叶型的优化设计方案 | 第71-72页 |
4.4.2 载荷分布情况 | 第72-73页 |
4.4.3 内部流场分析 | 第73-76页 |
4.4.4 总压恢复系数和静叶出气角分析 | 第76-78页 |
4.5 弯叶片与后加载叶片组合设计研究 | 第78-82页 |
4.5.1 组合设计方案 | 第78页 |
4.5.2 载荷分布情况 | 第78-79页 |
4.5.3 内部流场分析 | 第79-80页 |
4.5.4 总压恢复系数和静叶出气角分析 | 第80-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