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一)选题的来源 | 第11-13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评述研究现状 | 第18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红色资源与区域红色资源 | 第21-31页 |
第一节 红色资源及其育人功能 | 第21-25页 |
一、红色资源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二、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 | 第22-25页 |
第二节 闽西、闽南地区红色资源的概况 | 第25-31页 |
一、闽西、闽南红色资源的界定 | 第25-26页 |
二、闽西、闽南红色资源的分布 | 第26-27页 |
三、闽西、闽南地区红色资源的特征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区域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基础与现实需要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学理基础 | 第31-37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 第31-3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关原理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现实需要 | 第37-41页 |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破除时代新困境的必然要求 | 第38-39页 |
二、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生发展的必然走向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区域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41-51页 |
第一节 经验的积累 | 第41-45页 |
一、爱国主义现场教学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 第41-43页 |
二、大学生红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增强 | 第43-44页 |
三、高校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的红色氛围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一、依赖于行政力量的强制推动 | 第46页 |
二、禁锢于传统方式的止步不前 | 第46-47页 |
三、流于形式化教育的浅层融入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8-51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知不足 | 第48-49页 |
二、区域红色资源的融入研究机制有待健全 | 第49-50页 |
三、区域红色资源的转化运用主体创新偏弱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区域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 | 第51-71页 |
第一节 实现有效融入的原则 | 第51-55页 |
一、以学生为根本、贴近现实需求的原则 | 第51-53页 |
二、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互相融合的原则 | 第53-54页 |
三、大众化发展与整体性发展相结合原则 | 第54-55页 |
第二节 补齐融入机制的短板 | 第55-62页 |
一、健全主体激励机制 | 第55-58页 |
二、创新研究运行机制 | 第58-60页 |
三、完善融入保障机制 | 第60-62页 |
第三节 有效融入的基本对策 | 第62-71页 |
一、优化区域红色资源的融入环境 | 第62-64页 |
二、创新区域红色资源的融入方式 | 第64-66页 |
三、切实增强融入工作的研发实效 | 第66-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