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概述 | 第19-33页 |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基本内涵 | 第19-25页 |
一、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二、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三、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解读及反思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25-28页 |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三、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大学生文明礼义教育的内涵 | 第28-33页 |
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30-33页 |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关系研究 | 第33-39页 |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一脉相通 | 第33-35页 |
一、道德价值指向相通 | 第33-34页 |
二、秩序规范作用相同 | 第34页 |
三、内在文化属性相同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弘扬与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同频共振 | 第35-39页 |
一、在教育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思想内蕴 | 第35-36页 |
二、在礼文化传承过程中塑造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 第36页 |
三、在礼文化践行过程中加快大学生文明礼仪社会化进程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 第39-45页 |
第一节 充分开发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水平 | 第39-41页 |
一、促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切实践行 | 第39-40页 |
二、推动文明礼仪教育方法的吐故纳新 | 第40页 |
三、升华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对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教育资源利用不足导致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效果欠佳 | 第41-45页 |
一、消解了大学生文明礼仪课程资源 | 第41-42页 |
二、弱化了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程度 | 第42页 |
三、束缚了教育者文明礼仪创新思想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路径思考 | 第45-62页 |
第一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认知 | 第45-47页 |
一、强化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和文明礼仪教育内容认知 | 第45-46页 |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激发知礼行为意识觉醒 | 第46页 |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塑造行礼心理结构认知 | 第46-47页 |
四、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强化大学生守礼能力认知 | 第47页 |
第二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促进大学生文明礼仪认同 | 第47-51页 |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激发大学生文明礼仪价值自觉 | 第47-48页 |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塑造大学生文明礼仪心理认同 | 第48-49页 |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情感归属 | 第49-50页 |
四、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内化大学生文明礼仪道德认同 | 第50-51页 |
第三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的践行水平 | 第51-53页 |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激发大学生明礼仪践行动机 | 第51页 |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强化大学生“合礼”文明判断 | 第51-52页 |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激发大学生“合礼”文明行为 | 第52页 |
四、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锤炼大学生遵礼守礼能力和意志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将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全过程 | 第53-62页 |
一、构建认知、认同和践行一体化模式 | 第53-55页 |
二、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结合教育模式 | 第55-56页 |
三、运用显性与隐性教育结合教育模式 | 第56-58页 |
四、以多学科视角构建全面而深入的教育范式 | 第58-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