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基于巴塞尔Ⅲ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3-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4-16页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8页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16页
        1.4.2 主要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3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2章 巴塞尔协议 III 下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第18-28页
    2.1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及作用第18-20页
        2.1.1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第18-19页
        2.1.2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第19-20页
    2.2 巴塞尔 III 的主要内容第20-23页
        2.2.1 微观审慎监管第21-22页
        2.2.2 宏观审慎监管第22-23页
    2.3 巴塞尔 III 下的风险管理框架分析第23-26页
        2.3.1 巴塞尔 III 下最低资本要求的改进第24-25页
        2.3.2 资本的重分类和重定义第25页
        2.3.3 多层次资本框架的构建第25-26页
        2.3.4 监管部门的监管和市场约束第26页
    2.4 巴塞尔协议 III 对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要性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第28-35页
    3.1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分析第28-31页
        3.1.1 信用风险状况第28-29页
        3.1.2 市场风险状况第29页
        3.1.3 操作风险状况第29-30页
        3.1.4 流动性风险上升第30页
        3.1.5 其它风险变幻莫测第30-31页
    3.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第31-32页
        3.2.1 初级风险管理阶段(1984-1992 年)第31页
        3.2.2 信贷风险管理阶段(1993-2003 年)第31-32页
        3.2.3 全面风险管理阶段(2004-至今)第32页
    3.3 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第32-34页
        3.3.1 尚未形成正确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第32-33页
        3.3.2 缺乏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第33页
        3.3.3 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落后第33-34页
        3.3.4 资本充足率的稳定性有待提高第34页
        3.3.5 风险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第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值的测度第35-43页
    4.1 VaR 法简介第35-36页
    4.2 VaR 的计算第36-39页
        4.2.1 VaR 的定义第36页
        4.2.2 参数选择第36-37页
        4.2.3 方差-协方差法第37-39页
    4.3 测度结果分析第39-42页
        4.3.1 覆盖信用风险所需要的核心资本第39-40页
        4.3.2 覆盖市场风险所需要的资本第40-41页
        4.3.3 覆盖其他风险所需要的资本第41页
        4.3.4 总核心资本要求第41-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5章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第43-50页
    5.1 建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第43-44页
    5.2 建立运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第44-46页
        5.2.1 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首席风险官第44-45页
        5.2.2 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第45页
        5.2.3 设立稽核审计部门第45-46页
    5.3 引进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第46页
    5.4 构建资本管理框架第46-49页
        5.4.1 落实《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第47-48页
        5.4.2 设置专门的资本充足率指标第48-49页
    5.5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第49页
    5.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参与国际制造外包的就业效应研究
下一篇:上市公司监管中高薪养廉制度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