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地区铁矿床地质特征与隐伏矿体找矿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基础地质研究 | 第14-15页 |
1.2.2 矿产勘查 | 第15-16页 |
1.2.3 矿床成因研究 | 第16-20页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 | 第21-22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2-2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39页 |
2.1 变质岩石和地层 | 第24-29页 |
2.1.1 鞍山群 | 第25-28页 |
2.1.2 辽河群早元古宙变质岩 | 第28页 |
2.1.3 盖层沉积 | 第28-29页 |
2.2 岩浆岩 | 第29-32页 |
2.2.1 铁架山花岗杂岩体 | 第29-30页 |
2.2.2 齐大山花岗岩体 | 第30-31页 |
2.2.3 汤岗子花岗岩 | 第31-32页 |
2.3 构造 | 第32-37页 |
2.3.1 南北铁矿构造带 | 第32-35页 |
2.3.2 东西铁矿构造带 | 第35-37页 |
2.4 鞍山地区地质演化简史 | 第37-39页 |
第3章 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39-50页 |
3.1 岩矿石磁性参数 | 第39-41页 |
3.2 岩石密度参数和电性参数 | 第41-42页 |
3.3 重磁场特征 | 第42-50页 |
3.3.1 南北异常带 | 第46-47页 |
3.3.2 南部异常带 | 第47-48页 |
3.3.3 关门山-谷首峪异常带 | 第48-49页 |
3.3.4 小岭子-靛池沟异常带 | 第49页 |
3.3.5 其他异常 | 第49-50页 |
第4章 典型铁矿床 | 第50-84页 |
4.1 胡家庙子铁矿 | 第50-55页 |
4.1.1 矿区地质 | 第50-51页 |
4.1.2 矿体特征 | 第51-54页 |
4.1.3 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 第54-55页 |
4.2 东鞍山铁矿 | 第55-65页 |
4.2.1 矿区地质 | 第55-59页 |
4.2.2 矿体地质特征 | 第59-63页 |
4.2.3 矿石的化学成分 | 第63-64页 |
4.2.4 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64-65页 |
4.3 小岭子铁矿 | 第65-69页 |
4.3.1 矿床地质 | 第65-67页 |
4.3.2 矿体地质 | 第67-69页 |
4.3.3 地球物理特征 | 第69页 |
4.4 砬子山铁矿 | 第69-84页 |
4.4.1 矿床地质 | 第69-76页 |
4.4.2 矿体地质 | 第76-83页 |
4.4.3 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83-84页 |
第5章 “鞍山式”铁矿床的成矿模式 | 第84-97页 |
5.1 条带状铁矿形成的地质环境 | 第84-87页 |
5.2 铁矿体的变质重就位 | 第87页 |
5.3 条带状铁矿的地球化学 | 第87-90页 |
5.4 条带状铁矿的成因 | 第90-93页 |
5.5 区域成矿规律 | 第93-97页 |
第6章 隐伏矿体的预测和勘查 | 第97-113页 |
6.1 隐伏矿体的预测 | 第97-98页 |
6.1.1 找矿标志 | 第97页 |
6.1.2 勘查模式 | 第97-98页 |
6.2 隐伏矿体的勘查 | 第98-113页 |
6.2.1 勘查区的选择 | 第99-100页 |
6.2.2 黑石砬子铁矿勘探 | 第100-105页 |
6.2.3 北山桥南铁矿详查 | 第105-109页 |
6.2.4 陈台沟铁矿普查 | 第109-113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3-115页 |
7.1 结论 | 第113页 |
7.2 建议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获奖情况 | 第121-123页 |
作者从事科研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