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进展与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 第18-27页 |
2.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特征 | 第18-21页 |
2.1.1 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但总体规模偏小 | 第18-19页 |
2.1.2 绿色建筑在各省市分布明显不均 | 第19-20页 |
2.1.3 绿色建筑在各气候区分布明显不均 | 第20-21页 |
2.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推进政策 | 第21-26页 |
2.2.1 标准制定 | 第21-22页 |
2.2.2 发展规划 | 第22-24页 |
2.2.3 发展目标 | 第24-25页 |
2.2.4 激励措施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27-40页 |
3.1 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 第27-30页 |
3.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特点 | 第27页 |
3.1.2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 | 第27-28页 |
3.1.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第28页 |
3.1.4 系统动力学相关概念 | 第28-30页 |
3.2 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内涵 | 第30-31页 |
3.3 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3.3.1 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页 |
3.3.2 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3.3.3 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3.3.4 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3.4 模型假设条件及边界确定 | 第35-36页 |
3.4.1 模型假设条件 | 第35页 |
3.4.2 模型边界确定 | 第35-36页 |
3.5 因果关系图的建立及分析 | 第36-38页 |
3.5.1 因果关系图的建立 | 第36-37页 |
3.5.2 因果反馈回路分析 | 第37-38页 |
3.6 系统流图的建立 | 第38-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系统动力学模型实证 | 第40-53页 |
4.1 模型方程构建 | 第40-45页 |
4.1.1 模型参数确定的方法 | 第40-41页 |
4.1.2 模型参数确定的途径 | 第41页 |
4.1.3 方程变量的解释说明 | 第41-43页 |
4.1.4 模型方程的确立 | 第43-45页 |
4.2 模拟运行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4.3 模型检验 | 第47-48页 |
4.3.1 模型结构检验 | 第47页 |
4.3.2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47-48页 |
4.4 政策调控模拟 | 第48-52页 |
4.4.1 政府财政补贴调控模拟 | 第48-49页 |
4.4.2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调控模拟 | 第49-50页 |
4.4.3 绿色建筑市场价格调控模拟 | 第50-51页 |
4.4.4 宏观经济调控模拟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对策建议 | 第53-58页 |
5.1 设计完善的财政补贴制度 | 第53-54页 |
5.1.1 明确补贴依据 | 第53页 |
5.1.2 明确补贴对象 | 第53-54页 |
5.1.3 明确补贴阶段 | 第54页 |
5.2 降低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 第54-55页 |
5.2.1 重视前期决策与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可行性研究 | 第54-55页 |
5.2.2 加强施工阶段的增量成本的动态管理 | 第55页 |
5.2.3 改善运营维护阶段的成本效益测评 | 第55页 |
5.3 制定适宜的绿色建筑市场价格 | 第55-56页 |
5.3.1 以市场供需关系为基础的定价策略 | 第56页 |
5.3.2 以增量成本为基础的定价策略 | 第56页 |
5.4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提供有差异的激励政策 | 第56-57页 |
5.4.1 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发达的地区 | 第56-57页 |
5.4.2 绿色建筑发展水平欠发达的地区 | 第57页 |
5.4.3 加强不同地区的绿色建筑区域联动 | 第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A | 第62-6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旳研究成果 | 第65-6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