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认知逻辑的个性化人脸图像合成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图目录第12-14页
表目录第14-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8页
        1.1.1 研究的动机与意义第15-17页
        1.1.2 存在的难点与问题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3页
        1.2.1 认知逻辑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2 认知计算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3 个性化人脸图像合成的研究现状第21-23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23-24页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24-27页
第2章 基于认知逻辑的人脸图像预处理第27-41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人脸图像的几何归一化第27-28页
    2.3 人脸图像的灰度归一化方法的现状与趋势第28-34页
        2.3.1 统计学习的方法第29页
        2.3.2 人脸建模法第29-31页
        2.3.3 光照补偿法第31-33页
        2.3.4 不变特征提取法第33-34页
    2.4 人脸图像灰度归一化方法的认知思考第34-35页
    2.5 基于认知逻辑的区块光照补偿算法第35-38页
        2.5.1 人脸光照补偿算法的认知逻辑基础第35-36页
        2.5.2 人脸光照补偿算法的步骤第36-38页
    2.6 基于认知逻辑的灰度调整算法第38-40页
        2.6.1 人脸灰度调整算法的认知逻辑基础第38页
        2.6.2 人脸灰度调整算法第38-40页
    2.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人脸特征提取第41-53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人脸特征提取技术综述第41-48页
        3.2.1 基于人脸几何特征的特征提取技术第41-42页
        3.2.2 基于人脸统计特征的特征提取技术第42-44页
        3.2.3 基于人脸频率域特征的特征提取技术第44-47页
        3.2.4 基于多种特征融合的特征提取技术第47-48页
    3.3 主动形状模型(ASM)算法及其认知思考第48-49页
    3.4 ASM算法的改进第49-51页
        3.4.1 人脸特征点选取第49-50页
        3.4.2 人脸特征点定位微调机制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4章 人脸轮廓变形第53-61页
    4.1 引言第53页
    4.2 图像变形技术第53-57页
        4.2.1 基于网格的人脸图像变形第54-55页
        4.2.2 基于特征线对的人脸图像变形第55页
        4.2.3 基于特征点的人脸图像变形第55-56页
        4.2.4 不同图像变形技术的对比第56-57页
    4.3 基于特征线对的人脸轮廓变形算法及其认知思考第57-58页
    4.4 基于特征线对的人脸轮廓变形算法的改进第58-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人脸年龄特征合成第61-69页
    5.1 引言第61页
    5.2 人脸合成的研究现状第61-62页
    5.3 小波变换及图像的多分辨率分析第62页
    5.4 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图像合成方法的不足及认知思考第62-63页
    5.5 人脸年龄特征合成方法的改进第63-66页
        5.5.1 人脸年龄特征的融合第63-65页
        5.5.2 发型特征的融合第65-66页
    5.6 本章小结第66-69页
第6章 基于认知逻辑的个性化人脸图像合成第69-87页
    6.1 引言第69页
    6.2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与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第69-72页
        6.2.1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第69-70页
        6.2.2 综合集成方法与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第70-71页
        6.2.3 个性化人脸图像合成问题可视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第71-72页
    6.3 基于认知逻辑的个性化人脸图像合成系统的设计第72-82页
        6.3.1 系统的人机交互第73-75页
        6.3.2 年龄估计第75-78页
        6.3.3 个性化轮廓生成第78-81页
        6.3.4 样本图像选择第81-82页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2-86页
    6.5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87-91页
    7.1 本文的工作总结第87-88页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第88-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9页
附录A:人脸图像的几何归一化第109-115页
附录B:ASM算法原理第115-121页
附录C:基于特征线对的人脸图像变形算法第121-123页
附录D:小波变换及图像的分解与重构第123-131页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1-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籽热风干燥传热传质特性及模型研究
下一篇: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以英语学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