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先秦儒家义德思想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6-7页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目录第10-14页
引言第14-22页
    一、选题的意义与相关研究现状第14-15页
    二、“义”的字源学考释第15-16页
    三、先秦时期“义”的多种含义第16-18页
    四、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诠释学框架第18-20页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想资源第20-22页
第一章 义德之价值观第22-77页
    第一节 仁义辨合第22-32页
        一、仁义分野第23-28页
        二、仁义贯通与仁义相辅第28-32页
    第二节 分义与秩序第32-44页
        一、时代的危机与儒家的使命第33-35页
        二、儒家分义论之原理及分位、分工思想第35-40页
        三、儒家分义论中的等级尊卑思想第40-44页
    第三节 公义与公益第44-59页
        一、公义与公益第44-48页
        二、公义与公敌第48-52页
        三、公义与责任第52-57页
        四、余论第57-59页
    第四节 正义之义第59-77页
        一、人际交往的交换-回报之义第59-62页
        二、族际、国际关系之正义第62-64页
        三、统治的正当性与证成性之义第64-71页
        四、利益分配与机会公平之义第71-77页
第二章 义德之情感第77-129页
    第一节 羞与羞耻感第77-88页
        一、羞感的类型及其现象学解析第77-81页
        二、羞耻感与习俗道德第81-83页
        三、羞耻感与君子美德第83-88页
    第二节 恶与憎恨感第88-102页
        一、恶感的类型及其现象学解析第88-90页
        二、先秦儒家论怨恨感、愤恨感、憎恨感第90-93页
        三、传统的怨恨与现代的怨恨之比较第93-97页
        四、先秦儒家论厌憎感、义愤感第97-100页
        五、先秦儒家论仇恨感第100-102页
    第三节 敬与尊严感第102-117页
        一、先秦儒家的敬(天)神观第103-107页
        二、敬位与敬事——分位与职责第107-110页
        三、敬人与敬己——天爵与良贵第110-113页
        四、普遍的人格尊严感第113-117页
    第四节 忠恕与正义感第117-129页
        一、正义感的双重动机第118-121页
        二、正义感的构成方式第121-126页
        三、正义感的发育与培养第126-129页
第三章 义德之实践智慧第129-163页
    第一节 先秦儒家之“理”、“宜”第129-137页
        一、“理”与义的合理性第129-131页
        二、从神圣性、正当性到合理性第131-134页
        三、“宜”与礼义的适用性第134-137页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之“经权”第137-153页
        一、经与中庸第138-142页
        二、用中与权第142-147页
        三、权与道德两难第147-153页
    第三节 荀子之“知-虑-伪”第153-163页
        一、荀子之“心-知-道”第154-157页
        二、荀子之“虑”——运用义理第157-159页
        三、荀子之“伪”——积善成德第159-163页
结吾第163-166页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第166-175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科研成果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发展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现行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