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创新点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5-29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第15-17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15-16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三、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 第23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创新点和不足 | 第23-29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24页 |
二、创新点 | 第24-27页 |
三、不足支出与后续研究 | 第27-29页 |
第一章 城市发展和管理理论与体制发展 | 第29-44页 |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管理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29-33页 |
一、城市管理的兴起及其作用 | 第29-30页 |
二、城市管理概念梳理及变化趋势分析 | 第30-31页 |
三、城市管理的理论嬗变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 | 第33-40页 |
一、中国城市发展与管理的历史沿革 | 第33-37页 |
二、中国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37-40页 |
第三节 城市管理典型经验与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 第40-44页 |
一、典型国家城市管理经验概括 | 第40-42页 |
二、中国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城市发展与农民工城市融入 | 第44-56页 |
第一节 农民工群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点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 第45-48页 |
一、扩充城市劳动力数量 | 第45页 |
二、对城市劳动力结构性补缺 | 第45-46页 |
三、促进经济发展 | 第46页 |
四、缓解城市养老金支付压力 | 第46-47页 |
五、加快城市化进程 | 第47页 |
六、推动城市改革 | 第47页 |
七、有利于城市居民生活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农民工进城面临的社会风险 | 第48-50页 |
一、就业风险 | 第48页 |
二、工资过低和欠薪风险 | 第48-49页 |
三、工伤和职业伤害风险 | 第49页 |
四、消费风险 | 第49页 |
五、子女教育缺失风险 | 第49页 |
六、岁月流失风险 | 第49-50页 |
七、高昂的城市融入机会成本 | 第50页 |
第四节 城市吸纳农民工流入城市 | 第50-51页 |
一、提升城市吸纳更多农民工的能力 | 第50页 |
二、更新农民工生活观念 | 第50页 |
三、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 第50-51页 |
四、培养新一代农民 | 第51页 |
第五节 城市发展和管理存在问题影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 | 第51-56页 |
一、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不明 | 第51-52页 |
二、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弱化 | 第52页 |
三、化解社会矛盾的调解机制不完善 | 第52-53页 |
四、城市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 第53-54页 |
五、城市发展不完善 | 第54页 |
六、城市布局不合理 | 第54-55页 |
七、产业重合度过高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城市发展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分析 | 第56-70页 |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涵义 | 第56-62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 第56-57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分布 | 第57页 |
三、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区别:群体特点 | 第57-60页 |
四、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 第60-62页 |
第二节 城市管理客体的发展 | 第62-64页 |
一、城市管理的客体变化 | 第62-63页 |
二、城市管理的新客体:新生代农民工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城市管理的最优目标——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 第64-70页 |
一、关注公共利益、走向为公民服务 | 第65-66页 |
二、凸现人本关怀、向服务型城市管理演进 | 第66-67页 |
三、服务新市民、实现现代城市善治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农民工政策与管理实践 | 第70-95页 |
第一节 国内农民工政策与管理实践 | 第70-86页 |
一、农民工管理现状、问题 | 第70-71页 |
二、国家关于农民工城市管理总体政策和思路 | 第71-86页 |
第二节 国外移民工政策与管理实践 | 第86-95页 |
一、英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管理 | 第86-90页 |
二、美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管理 | 第90-92页 |
三、日本移民工政策 | 第92-93页 |
四、韩国新农村运动 | 第93-95页 |
第五章 城市发展中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思路与对策 | 第95-111页 |
第一节 理念与思路 | 第95-99页 |
一、有序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 第95-96页 |
二、保持农民工相关制度安排必要的弹性 | 第96-97页 |
三、从管理向服务延伸 | 第97-98页 |
四、加强政府与民间社会的合作 | 第98-99页 |
五、实现从慈悲到正义的理念转变 | 第99页 |
第二节 搭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平台 | 第99-102页 |
一、搞好区域城市发展规划 | 第100页 |
二、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 第100-101页 |
三、加快农村、农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实问题 | 第102-106页 |
一、户籍问题 | 第102页 |
二、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问题 | 第102-103页 |
三、社会保障问题 | 第103-104页 |
四、子女教育问题 | 第104-105页 |
五、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问题 | 第105-106页 |
第四节 社会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 第106-111页 |
一、政府的作用 | 第106-107页 |
二、工会的作用 | 第107-108页 |
三、社区的作用 | 第108-111页 |
结语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