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态势 | 第10页 |
(三) 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内容和角度的异同 | 第10-11页 |
(四) 国内研究与国外的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西方政治思潮概况 | 第13-22页 |
(一) 西方政治思潮历史发展 | 第13-16页 |
1. 古典政治学时代 | 第14页 |
2. 神学政治学时代 | 第14页 |
3. 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 | 第14-15页 |
4. 现代政治时代 | 第15-16页 |
(二) 西方政治思潮传播途径 | 第16-20页 |
1. 文化 | 第16页 |
2. 宗教 | 第16-17页 |
3. 贸易 | 第17-18页 |
4. 人际 | 第18页 |
5. 会议 | 第18-19页 |
6. 网络 | 第19页 |
7. 报刊 | 第19-20页 |
(三) 西方政治思潮传播特点 | 第20-22页 |
1. 涉及领域宽 | 第20页 |
2. 影响时间长 | 第20-21页 |
3. 影响能力强 | 第21页 |
4. 紧跟时代发展 | 第21-22页 |
二、西方政治思潮在我国传播概况 | 第22-29页 |
(一) 新自由主义 | 第22-23页 |
(二) 拜金主义 | 第23-24页 |
(三) 历史主义 | 第24-25页 |
(四) 无政府主义 | 第25-26页 |
(五) 新保守主义 | 第26-27页 |
(六) 后现代主义 | 第27-29页 |
三、我国意识形态现状及受到的影响及冲击 | 第29-39页 |
(一) 我国意识形态现状分析 | 第29-32页 |
1. 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内容及结构 | 第29-31页 |
2.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变化 | 第31-32页 |
(二) 西方政治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 | 第32-34页 |
1. 使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方法丰富多样化 | 第32-33页 |
2. 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充实新内容 | 第33-34页 |
3. 有助于拓展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领域 | 第34页 |
(三) 西方政治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 | 第34-39页 |
1. 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第34页 |
2. 使我国思想研究领域环境更加复杂 | 第34-35页 |
3. 使一些人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 | 第35-36页 |
4. 诱导我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 | 第36页 |
5. 加大我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 | 第36-37页 |
6.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人的社会主义理想及共产主义信念 | 第37页 |
7. 对我国青少年一代有腐蚀作用 | 第37-39页 |
四、应对西方政治思潮影响及对策分析 | 第39-44页 |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抵制和批判西方腐朽反动的政治思潮 | 第39-40页 |
(二)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40页 |
(三)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 第40-41页 |
(四) 提高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能力 | 第41页 |
(五) 完善意识形态建设内容 | 第41-43页 |
1. 增强法制建设 | 第41-42页 |
2. 营造道德氛围 | 第42-43页 |
3. 提高人民自我政治意识 | 第43页 |
(六) 加强意识形态队伍建设 | 第43-44页 |
五、西方政治思潮影响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基本关系及思考 | 第44-48页 |
(一) 批判与借鉴关系 | 第44-45页 |
(二) “多元”与“一元”关系 | 第45页 |
(三) 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关系 | 第45-46页 |
(四) 对不同政治思想“兼重差异,包容多样”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