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符号及縮略语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1 多糖的来源 | 第16-17页 |
1.1 动物多糖 | 第16-17页 |
1.2 植物多糖 | 第17页 |
1.3 藻类及微生物多糖 | 第17页 |
2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7-19页 |
2.1 增强免疫 | 第17-18页 |
2.2 抗病毒 | 第18页 |
2.3 降血糖和降血脂 | 第18页 |
2.4 抗肿瘤 | 第18-19页 |
2.5 抗凝血 | 第19页 |
2.6 抗溃疡 | 第19页 |
3 多糖的修饰方法 | 第19-21页 |
3.1 硫酸化修饰 | 第19-20页 |
3.2 烷基化修饰 | 第20页 |
3.3 乙酰化修饰 | 第20-21页 |
3.4 磷酸化修饰 | 第21页 |
4 大蒜及大蒜多糖 | 第21-24页 |
4.1 大蒜的活性成分 | 第21-23页 |
4.2 大蒜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23-24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第二章 大蒜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 第30-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3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1.4 大蒜多糖的提取 | 第31页 |
1.5 大蒜多糖的纯化 | 第31-32页 |
1.6 大蒜多糖的含量测定 | 第32页 |
1.7 大蒜多糖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2 结果 | 第33-34页 |
2.1 大蒜多糖的提取 | 第33页 |
2.2 大蒜多糖的纯化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3.1 大蒜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34-35页 |
3.2 大蒜多糖的纯化方法 | 第35页 |
3.3 多糖和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大蒜多糖抗病毒活性部位的体外筛选 | 第38-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38页 |
1.2 病毒准备 | 第38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1.5 主要器材 | 第40页 |
1.6 多糖对CEF安全浓度的测定 | 第40页 |
1.7 NDV感染CEF能力的测定 | 第40-41页 |
1.8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2 结果 | 第41-45页 |
2.1 多糖对CEF的生长和最大安全浓度 | 第41-42页 |
2.2 先加多糖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42-43页 |
2.3 后加多糖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43-44页 |
2.4 多糖和病毒感作后同时加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3.1 先加多糖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45页 |
3.2 后加多糖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45-46页 |
3.3 多糖和病毒感作后同时加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46页 |
3.4 大蒜多糖抗病毒作用的综合比较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大蒜多糖增强免疫活性部位的体外筛选 | 第48-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4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49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2.1 GPS单独作用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49-50页 |
2.2 GPS与PHA共同作用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3.1 大蒜多糖单独作用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 大蒜多糖与PHA共同作用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2页 |
3.3 多糖含量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2页 |
3.4 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方法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大蒜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 第54-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4页 |
1.2 因素水平确立 | 第54-55页 |
1.3 酯化试剂制备和酯化操作 | 第55页 |
1.4 硫酸基取代度的测定 | 第55页 |
2 结果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60页 |
3.1 各因素对糖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 各因素对取代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 各因素对产物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硫酸化大蒜多糖抗病毒活性的体外比较 | 第62-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62页 |
1.2 病毒准备 | 第62页 |
1.3 试剂与仪器 | 第62页 |
1.4 主要器材 | 第62-63页 |
1.5 硫酸化大蒜多糖对CEF的安全浓度测定 | 第63页 |
1.6 硫酸化大蒜多糖影响NDV感染CEF能力的测定 | 第63页 |
1.7 数据分析 | 第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9页 |
2.1 硫酸化大蒜多糖对CEF生长的影响和最大安全浓度 | 第63-65页 |
2.2 先加多糖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65-66页 |
2.3 后加多糖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66-67页 |
2.4 多糖与病毒感作后同时加时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 | 第67-69页 |
3 讨论 | 第69-70页 |
3.1 先加多糖对NDV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 | 第69页 |
3.2 后加多糖对NDV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 | 第69页 |
3.3 病毒和多糖感作后加时NDV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 | 第69-70页 |
3.4 取代度对硫酸化大蒜多糖抗病毒作用的影响 | 第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第七章 硫酸化大蒜多糖增强免疫活性的体外比较 | 第72-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1.1 多糖准备 | 第7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72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72-73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73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6页 |
2.1 硫酸化大蒜多糖单独作用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73-75页 |
2.2 硫酸化大蒜多糖与PHA共同作用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75-76页 |
3 讨论 | 第76-77页 |
3.1 硫酸化大蒜多糖单独作用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76页 |
3.2 硫酸化大蒜多糖与PHA共同作用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76页 |
3.3 硫酸化大蒜多糖增强免疫活性的比较及其修饰条件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全文总结 | 第78-8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