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1页 |
2.1.1 儿童青少年 | 第11页 |
2.1.2 体育设施 | 第11页 |
2.1.3 身体活动 | 第1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2.2.1 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模型 | 第11页 |
2.2.2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 第11-12页 |
2.3 指标测量 | 第12-13页 |
2.3.1 体育设施的测量 | 第12页 |
2.3.2 身体活动的测量 | 第12-13页 |
2.4 体育设施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5 体育设施与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2.5.1 可获性与身体活动 | 第14-15页 |
2.5.2 可用性与身体活动 | 第15-16页 |
2.5.3 安全性与身体活动 | 第16页 |
2.5.4 美学性与身体活动 | 第16-17页 |
2.5.5 可达性与身体活动 | 第17-18页 |
2.6 综述小结 | 第18页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8-2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18-1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3.2.1 德尔菲法 | 第19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19-20页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20-21页 |
4 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1-25页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24页 |
4.1.1 指标初选 | 第21页 |
4.1.2 专家选取 | 第21-22页 |
4.1.3 专家咨询问卷的编制、发放与回收 | 第22-23页 |
4.1.4 专家调查结果 | 第23-24页 |
4.2 问卷编制及选项赋值 | 第24-25页 |
4.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25页 |
4.3.1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25页 |
4.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25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5-38页 |
5.1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分析 | 第25-26页 |
5.2 体育设施的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5.2.1 体育设施的总体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5.2.2 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水平 | 第27-28页 |
5.2.3 不同学段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水平 | 第28-29页 |
5.2.4 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水平 | 第29页 |
5.3 身体活动的现状分析 | 第29-32页 |
5.3.1 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 | 第29-30页 |
5.3.2 不同学段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 | 第30-31页 |
5.3.3 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 | 第31-32页 |
5.4 体育设施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关系 | 第32-38页 |
5.4.1 体育设施与身体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5.4.2 体育设施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 | 第33-34页 |
5.4.3 体育设施对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 | 第34-35页 |
5.4.4 体育设施对不同学段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 | 第35-37页 |
5.4.5 体育设施对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 | 第37-3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8-39页 |
6.1 结论 | 第38页 |
6.2 建议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件1 | 第44-48页 |
附件2 | 第48-50页 |
附件3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