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协议控制模式基础理论研究 | 第11-23页 |
一、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 | 第11-16页 |
(一) 中国企业境外直接上市 | 第11-12页 |
(二) 中国企业境外间接上市 | 第12-16页 |
二、 传统红筹模式优化—协议控制模式 | 第16-23页 |
(一) 协议控制模式的由来 | 第16-17页 |
(二) 协议控制模式内涵 | 第17-20页 |
(三) 协议控制模式具体操作流程 | 第20-21页 |
(四) 控制协议分析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协议控制模式的风险和效力性分析 | 第23-31页 |
一、 协议控制模式的风险分析 | 第24-28页 |
(一) 协议效力风险 | 第24-25页 |
(二) 监管规则的不确定性 | 第25页 |
(三) 企业违约风险 | 第25-26页 |
(四) 代理风险 | 第26页 |
(五) 协议约定风险 | 第26-27页 |
(六) 其他风险 | 第27-28页 |
二、 协议控制框架效力问题分析 | 第28-31页 |
(一) 基于合同效力的分析 | 第28-29页 |
(二) 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对协议控制模式的监管 | 第31-35页 |
一、 中国境内对协议控制模式的监管 | 第31-33页 |
二、 美国对于协议控制模式的监管规定 | 第33-34页 |
三、 香港—《上市决策 2011》及修订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协议控制模式的修正与监管 | 第35-46页 |
一、 尊重市场生成逻辑——协议控制模式的合规性优化 | 第35-38页 |
(一) 协议相关方的利益保护的平衡 | 第35-36页 |
(二) 公司治理的完善 | 第36页 |
(三) 协议控制架构设计的完善 | 第36-38页 |
二、 协议控制模式的监管体系构建 | 第38-40页 |
(一) 完善立法,承认协议控制模式的合法性 | 第38-39页 |
(二) 明确产业政策,对特定行业的上市融资提供支持 | 第39-40页 |
(三) 树立标准,明确范围 | 第40页 |
(四) 强化信息披露 | 第40页 |
三、 协议控制模式的长期制度设计 | 第40-41页 |
(一) 减少阻碍,鼓励企业境外上市 | 第40-41页 |
(二) 国内资本市场提供上市平台 | 第41页 |
(三) 培育专业成熟的人民币 VC/PE 产业 | 第41页 |
四、 企业主动预防风险-境外拟上市公司回归 A 股上市 | 第41-46页 |
(一) 二六三网络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回归案例 | 第42-44页 |
(二) 基本原则 | 第44-45页 |
(三) 实务中架构解除注意事项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