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一、机关、事业单位 | 第23-24页 |
二、公务员 | 第24-25页 |
三、养老金双轨制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中国经济转型理论 | 第26-29页 |
一、中国经济改革战略的演变 | 第26-27页 |
二、双轨制的产生、问题与改革 | 第27-28页 |
三、中国经济转型与养老金双轨制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效率与公平理论 | 第29-32页 |
一、帕累托最优理论 | 第29-30页 |
二、公平理论 | 第30-31页 |
三、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养老金双轨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32-42页 |
第一节 中国养老金制度历史发展分析 | 第32-36页 |
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历史发展 | 第32-34页 |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历史发展 | 第34-35页 |
三、养老金双轨制的产生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养老金双轨制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一、机关事业单位现行养老金制度的弊端 | 第36-37页 |
二、双轨并存产生的问题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39-42页 |
一、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第39-40页 |
二、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简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第42-53页 |
第一节 美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 第42-44页 |
一、联邦公务员退休金制度 | 第42-43页 |
二、联邦雇员退休金制度 | 第43页 |
三、美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 第43-44页 |
四、美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成绩与问题 | 第44页 |
第二节 新加坡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 第44-47页 |
一、公务员退休金制度与中央公积金制度 | 第45页 |
二、新加坡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特点 | 第45-46页 |
三、新加坡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成绩与问题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德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 第47-49页 |
一、德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简介 | 第47页 |
二、德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 第47-48页 |
三、德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第四节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类型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第49-53页 |
一、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49-51页 |
二、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中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方案设计 | 第53-60页 |
第一节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难点研究 | 第53-56页 |
一、改革时机的选择 | 第54-55页 |
二、新旧制度的衔接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 第56-60页 |
一、目标模式选择的依据 | 第56-57页 |
二、目标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57-58页 |
三、目标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 第58-60页 |
结束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